![]() |
|
|||
“我如果不這樣做,就對不起雷鋒。”萬源市一位年逾7旬的老人42年如一日照顧一位同齡的盲人村民,無怨無悔,任勞任怨,甚至曾經為了從洪水中將其安全轉移而失去了全部家財。
讀者爆料大山深處有個特殊家庭
日前,有熱心讀者致電本網新聞熱線,爆料稱萬源市有一戶特殊的家庭:三位年逾7旬的老人,其中一位是盲人,另外兩位是夫婦。“這對夫婦收養了那位和他們非親非故的盲人,他們身上有太多感人的故事。”
2月23日和25日,記者為此兩度趕赴位於大巴山深處的固軍鄉進行調查采訪。
獨身老人42年前雙目失明
固軍鄉距萬源市區60公裡,達州市117公裡。在該鄉紅棗社區(原中河村),記者找到了張永雙老人和照顧他的張美祥夫婦。
他們的家是一幢災後重建的樓房,雖沒什麼像樣的家具,但看上去還算不錯。
張永雙老人告訴記者,他祖居宣漢縣石鐵鄉,父輩在1920年遷徙到萬源固軍。“我媽當過紅軍,跟隨部隊到寧夏被打散了又回到家裡,解放前不敢承認這段經歷。我是1941年出生的,媽媽死於1950年,繼父死於1963年正月。”
繼父去世以後,張永雙可謂舉目無親,一直在鄰近的鄉場上給人乾零活,“8毛錢一天的工資。”
1970年的一個冬天,張永雙突然雙眼充滿血絲,視力模糊,“慢慢的就看不清東西了。”
他孓然一身,雙目失明後,生活陷入困境。
蹭飯蹭成一家人
“那時的冬天特別冷,北風呼呼的吹,我眼睛看不見以後莫法乾活,就成天跑到張美祥家裡烤火。”張永雙說。
“都是同一個村的人嘛,那時候我有一個外侄常住我家,張永雙白天來烤火,晚上就和他睡一張床,”張美祥回憶說:“他剛開始只是來烤火,沒幾天就乾脆在我家吃飯,再也不走了。”
“張美祥說要學雷鋒對同志春天般溫暖,所以給我作思想工作要把張永雙收留在我們家裡。”張美祥的妻子何映月告訴記者,那個年代人人都要學雷鋒,張美祥又是一個黨員,“他學雷鋒學得著了迷,你現在這些人莫法理解。”
從此,這一家就多了一個人。
42年風雨同舟
據了解,張永雙失明以後,當地民政部門曾帶他到重慶等地檢查治療,終未有所好轉。從1972年開始,他就享受到了每月6元的固定補貼。後來,他又成為全國第一批享受低保的人之一。到目前為止,他每月能夠領取到250元的各種補貼款項。
除了這些補貼,他的生活就靠張美祥一家。40多年來,他和這個家風雨同舟。
為了讓張永雙在這個家感覺到溫暖,張美祥要求老伴和兒女都必須在言行上尊重張永雙,還要“煙酒伺候”。
何映月老人有時難免抱怨幾句,張美祥就會幽默的“討好”老伴:“莫抱怨哈,這是我給你找的一個職業,工資我給你報銷。”
“年輕的時候,我們出去乾活,他就在家守著,不用我們操心,有時候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張美祥說:“老了以後,吃飯要我給他端到手上,病了要我服侍。”
張永雙至今記得,2009年11月3日,他感冒發高燒住進醫院,僅比他小一歲的張美祥一直在病房守候三天三夜,為他端茶遞水、接屎接尿,並支付1800元的住院費。“醫生都說不曉得他為的是啥子。”
最讓張永雙難忘的,是1991年的8月5日。那一天,固軍鄉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別人都在忙著轉移家裡的物資,而張美祥卻背著他往山上跑。“他身體也不好,累得不得了,我要下來走他又不同意,把我背到山上以後他纔回去,結果家裡的所有東西都遭洪水卷走了。”
“不這樣做對不起雷鋒”
如今,張美祥老人的兒子在外打工,有兩個女兒在成都安家創業。“子女們孝順得很,經常寄錢回來,也打電話催我們到他們那裡住,”何映月老人告訴記者:“咋走得了嘛?我們走了,張永雙咋辦?他的生活都莫法自理。”
固軍鄉黨委書記王灝介紹說,鄉上出於對老人晚年生活的關心,曾多次勸說張美祥將張永雙送到敬老院去住,但是張美祥堅決不同意。
記者就此試探性的征詢張美祥老人的意見,他仍然堅決地說:“那不得行,我不得乾,他和我們一起住了40多年,現在纔送他住敬老院,我不得做這個缺德事。”
他們的鄰居王興同表示非常理解張美祥的舉動,“他這個人太善良了,他個人是想善始善終,不留罵名。”
“爺爺給我說過的,不對雙爺爺好,就對不起雷鋒。”張美祥正讀小學的孫子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