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閨女,你的身份證。用它報名上學,記得要把逝去的光陰追回來!”李華起語重心長的話語,讓馮慧彤的眼睛溼潤了。父親馮福江在一旁望着爲他們父女奔波一年多的這位老民警,感激與幸福不禁涌現在了臉上。
雷鋒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楷模。他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先進事蹟家喻戶曉,而助人爲樂、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更是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南開區廣開街,“片兒警”李華起在社區警務這片小天地裏全心全意爲居民服務,被廣大羣衆稱爲“雷鋒”式的好民警。在這裏工作8年來,他視羣衆爲親人,被人們親切地稱爲好“片兒警”老李。
自1984年成爲一名公安民警以來,他既沒有孤身奮戰擒獲歹徒的傳奇壯舉,也沒有千里追兇緝拿逃犯的步步驚心,顯得那麼平凡,多年來,他所做的就是爲需要幫助的居民而奔波,爲百姓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忙碌,“自己的事情不當事,羣衆的小事當大事”的強烈責任心使他贏得了羣衆的信賴,成爲了一名有口皆碑的好民警;從警28年,他始終保持了“零投訴、零責任上訪和零責任通報”的好成績,創建了和諧社區、“平安社區”,無愧於公安戰線上一名合格老兵,在近期“優秀共產黨員”評選活動中他更是高票當選。然而,即將離開警隊的他卻找到了所領導,將這一榮譽讓給了年輕民警,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立警爲公,執法爲民”的深刻內涵,彰顯了“爲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
他叫李華起,同事和轄區居民都喜歡稱他“老李”,是公安南開分局廣開派出所民警,一名用愛心和奉獻默默傳承着“雷鋒精神”的好“片兒警”。
“一輩子做好事,儘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是我最幸福的事。”
初識老李是在南開區中醫醫院的急診室,他正用輪椅推着管片兒內居民韓津生看病,並不時同前來看病的熟人們打着招呼。
提起韓津生一家,不少純善裏的居民都有了解。66歲的韓津生自幼患有小兒麻痹症,是個肢體殘疾人;妻子徐德媛和女兒韓瑩均爲智障,全家人僅靠韓津生每月微薄的退休金和低保金勉強維持生計,生活狀況十分困難。
李華起通過居委會得知了韓津生一家的生活現狀,走進了他的家門。凌亂的房間,刺鼻的異味,讓老李心裏很不是滋味。覈實過情況,他遞給韓津生一張《警民聯繫卡》說:“今後只要有困難,儘管給我打電話。”
從那時起,韓津生一家就成了老李重點幫扶對象。無論多忙,每週都要擠時間和社區志願者到他家幫忙做做家務;不管工作多累,每次韓津生就醫看病,老李總是用輪椅推着行動不便的韓津生去醫院;逢年過節,他送米送面又送油;所裏發放福利用品,他提起來就直奔老韓家……
不知不覺中,笑容重新掛在了韓津生的臉上,女兒對老李的稱謂也從警察,變成了叔叔。韓津生逢人就講,能有老李這樣的好兄弟是他的福分。
不僅韓津生一家把老李當成了親人,家住朝園裏的楊維瑜、李霞夫婦也把老李看做了主心骨。
2011年年初,老李在爲下崗職工楊維瑜的妻子李霞辦理戶口時,瞭解到了楊維瑜一家的生活狀況。正當老李四處張羅幫楊維瑜找工作時,不幸降臨到了這個貧困的家庭——楊維瑜突發腦溢血,失去了勞動能力。雪上加霜,李霞幾乎絕望了。
就在這時,老李來了。他利用業餘時間,邊幫助他們做“計件”的外活,維持生活,邊開導他們。推心置腹的話語,情真意切的交流和真心實意的幫扶,使楊維瑜夫婦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體會到了手足兄弟般的深情……
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老李覺得很普通。他認爲“爲善最樂”。“我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也曾經歷過困苦、窘迫的童年生活、也曾得到過別人的幫助。所以,能向雷鋒那樣傾盡自己的全部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纔是我最幸福的事。”李華起說。
“爲羣衆辦事也要發揚‘釘子’精神。”他說,“在工作崗位上閃光發熱,竭盡所能地爲人民羣衆排憂解難,那樣才無愧‘共產黨員’的稱號。”
如果說老李對待困難羣衆像一縷春風的話,面對羣衆的爲難事,他就是一顆“釘子”。以釘子的“擠”勁和“鑽”勁,想方設法地去解決。
2012年1月中旬的一個上午,家住南開區朝園裏社區4號樓的馮福江將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送到了公安南開分局廣開派出所,緊緊握住李華起的手,激動不已。他的女兒馮慧彤攥着嶄新的《戶口簿》喜極而泣。17年了,她終於擺脫了“黑戶”的身份。
原來,馮福江和妻子結婚7年一直沒有生育。1994年11月,馮福江在北辰區宜興埠路邊撿到一名剛出生的女嬰,取名馮慧彤。小慧彤3歲時,馮福江和妻子離了婚,從此,父女倆相依爲命十幾年。
看着女兒一天天長大,馮福江纔想到爲孩子辦理戶籍。這時,馮慧彤已超過14週歲、按照異姓收養規定父女年齡間隔應該超過40年,再加上抱養時間久遠,相關證明人無法找到,證明材料無法出具。馮慧彤的戶口一直未能解決,成了一名“黑戶”。
在2010年10月,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李華起發現這一情況後十分着急,隨即找到了馮福江進行了覈實,並迅即將該情況向所長和戶政科進行了彙報。
“假如能找到馮福江的前妻或原來的鄰居,取得抱養證明材料,不就可以申請辦理抱養公證書,補辦戶籍登記手續了嗎?”想到這兒,李華起決定幫馮福江去找他的前妻。伴着初冬的寒風,他騎着那輛舊自行車出發了。
從南開區的王頂堤到河北區的靖江路,從河北區的靖江路再到北辰區的宜興埠,李華起多次往返,累計行程100餘公里,終於找到了馮福江前妻的母親。但由於老人不願意提供女兒的聯繫方式,失望的李華起只能選擇第二條路———尋找馮福江當年拆遷前的那些老鄰居。
在這條漫長的尋訪路上,李華起儘管歷經曲折,風雪交加的路上曾跌倒摔傷,驕陽似火的天氣裏曾爲趕路血壓升高,還有老伴兒臥病在牀需要照顧,這些都沒能阻止他尋訪的步伐。因爲他知道,馮福江父女還在盼着……
幾經周折,李華起用了近一年的時間終於查找到了馮福江多名老鄰居,補足了馮慧彤由馮福江撫養事實經過的各種證明材料。當馮福江從李華起手中接過南開區公證處出具的收養公證書時,這個彪形大漢摟住了老李,像個孩子似的,哭了……
這件事情,很快就傳遍了社區的家家戶戶。有人不太相信,就向馮福江打聽爲閨女辦戶口花了多少錢!馮福江很生氣地說:“老李奔波一年爲我女兒辦戶口,人家從來沒吃過我一頓飯、喝過我家一口水!這真是‘活雷鋒’呀!”
讚譽也好,質疑也罷,李華起顯得很坦然。“爲羣衆多跑跑腿兒、多走些路,這算不了什麼!”他說“在工作崗位上閃光發熱,竭盡所能地爲人民羣衆排憂解難,那樣才無愧‘共產黨員’的稱號。”
此番話語,令居民對李華起更加尊敬,老李走到哪都有人主動跟他打招呼,向他反映情況,誰家有個大事小情也都願意找他商量。
“用愛心換真心,以好心喚良知。自己辛苦點兒,但能給一個家庭、乃至一個社會換來一個好人,這樣的事情值得去幹。”李華起說。
老李負責的朝園裏社區包括9個居民小區,3000多戶,12000多人。在社區警務這片小天地裏李華起用忠誠守衛安寧,用奉獻回饋人民,用熱忱排憂解難,用大愛去感化那些“迷途羔羊”。
53歲的張林(化名)上世紀80年代因犯搶劫罪被遣往新疆服刑。28年過去了,兩鬢斑白的他回到了家鄉,來找老李申辦戶口。
望着張林忐忑的神情,老李關切地詳細詢問了他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寥寥數語,讓張林感到心裏熱乎乎的。
張林來落戶符合有關規定,但原戶籍地已規劃、轄區派出所幾經更名,銷戶記錄已上繳,老李就利用工作間隙或休假時間,到市公安局調檔案,發函到張林服刑的新疆監獄局查證。數月後,老李手裏積累出一沓詳盡的證明材料,使張林戶籍審批順利通過。
爲了讓張林能踏實過日子,老李還忙着爲他張羅工作,由於過度勞累,血壓升高引起了眼動脈出血。
望着老李充血通紅的左眼和腫得老高的半個臉,張林心裏很是過意不去,執意請他吃頓飯,但被老李謝絕了。他那句“只要你學好,戶口和工作的事再難我也要幫你解決!”的話讓張林的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
2009年,朝園裏社區杜彤(化名)因參與聚衆鬥毆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緩期3年執行。當時,杜彤情緒很低落,甚至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樣子。這時,老李主動找到他,定期與他交心談話,使他心態得到逐漸調整。
2011年仲夏,老李決定利用工作間隙到杜彤家與他談心。孰料,本來驕陽似火的天忽然下起了傾盆大雨。霎時,就將老李澆了個“透心涼”。望着眼前衣帽溼淋淋的老民警,杜彤,這個曾經自詡爲“硬漢”的孩子被眼淚模糊了雙眼……
如今,在老李的不懈幫教下,杜彤刑期即將屆滿,他通過高考考上大學,對今後的人生充滿了希望。由社區矯正人員到大學生,從意志消沉到憧憬未來,在杜彤的人生轉折中,老李付出了多少心血,耗費了多大精力,這隻有他自己心裏最清楚……
“用一顆愛心感化浪子,用一片真摯的情感呼喚良知。自己辛苦點兒,但能給一個家庭、乃至一個社會換來一個好人,這樣的事情值得去幹。”李華起說。
公家的事兒比天大,忠孝難兩全。老李說,他要以實際行動踐行母親生前的教誨。
老李負責的朝園裏管片兒面積大、人口多,每天除了應對瑣事、雜事外,還要協調和解決上訪、甚至羣訪等各種突發事件。這類事情,老李遇到過不少,而讓他刻骨銘心的則是1997年7月24日他在公安南開分局政保科工作時參與調解、解決的那起羣訪事件。
那天,由於某開發公司因延誤“平改”回遷日期,造成回遷居民集體上訪。不巧的是,老李病危的母親正在醫院與死神做最後的搏鬥。
按說,一直未在牀前盡孝的他,此時請假,陪伴彌留之際的母親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面對羣情激奮的拆遷居民、焦急的信訪幹部和混亂的局面,他咬了咬牙,選擇了留下。
信訪幹部、開發公司和回遷居民三方從早晨談到中午,又從中午談到傍晚,解決方案終於基本達成共識。此間,老李不斷接到家裏打來的電話,每次接聽的內容都讓他的心感到悸動。
就在解決方案達成、居民代表們即將散去之際,個別人卻又提出了今晚就要兌現“回遷”的要求,這可讓開發公司負責人傻了眼。
面對平靜人羣中出現的一絲騷動,再看着不斷轉動的錶針,老李再也控制不住了。他站了起來,帶着哭腔對人羣喊道:“咱今天就談到這吧!我媽就在醫院搶救,她不行了,大夥兒讓我們娘倆見個活面兒行嗎?求求你們啦!”
望着眼前這位嗚咽的民警,躁動的現場頓時安靜了下來。人們到此時才得知,這位一直在現場默默維持秩序的民警,家中竟有這麼大的事情等他去處理。
看着居民代表散去,老李迫不及待的蹬上自行車趕赴黃河醫院。“媽媽,等會兒我,我來了!”老李一邊飛快地蹬着車,心中一邊默默禱唸着。遺憾的是,當他氣喘吁吁地衝進病房時,映入眼簾的是蓋在母親臉上那潔白的被單……
料理完母親的後事,老李單薄的身子顯得更加消瘦,兩鬢又增添了一抹白霜。領導勸他休息幾天,但被他婉言謝絕了。老李說,從情理上說,他對不起善良的母親,但他以實際行動踐行了母親生前“家裏的事再大與工作相比也是小事”的教誨。
老李總說,他這輩子,愧對的不僅是母親,就連妻子和女兒也覺得對不起她們。
老伴兒朱美玲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經常臥牀需要人照料。常常低燒,而且一燒就是兩三個月,病重時接電話都沒力氣。可每次去醫院看病卻總是很難“抓”到老李,好不容易盼到他公休,只要社區居民打來求助電話,老李二話不說,穿上警服立即趕赴現場……
爲了跟蹤犯罪嫌疑人,他曾在零下10攝氏度的冬夜孤身蹲堵,連續工作超過15個小時,幾乎忘記自己患有心臟病;爲了給青年居民辦理參軍政審,使熱血男兒早日報效祖國,他曾連續2天冒雨騎車奔波80餘公里,忍飢挨餓;爲了調解鄰里糾紛,讓矛盾及時化解,他曾用一上午時間苦口婆心,耐心勸解,幾乎延誤了女兒的婚禮……
所長和教導員考慮他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擔心他這樣幹下去會把他拖垮,想給他調個相對輕鬆的崗位,但被老李謝絕了。
他說:“我捨不得朝園裏社區的居民,還想多爲居民們辦些好事、實事,請所領導讓我在這個管片兒幹到退休那一天吧。”寥寥數語,道出了一名公安戰線老兵的情懷,道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心聲。
沒有做過驚天動地的大事,更沒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但李華起以雷鋒爲榜樣,堅守着對人民羣衆的至真至愛,從點滴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書寫不平凡的人生,讓莊嚴的警徽在社區閃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