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前陣子,全國人大代表王榮華曾表示,如今中小學教育已現“男孩危機”,即男生的心智發育較女生晚,求學中常常是“女強男弱”,男生們也越來越缺乏自信與陽剛之氣。
話音未落,上海市第八中學便開設了第一所“男子中學”,消息一出引發極大關注。這種,被稱爲“單性別圈養式”的教育方式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讓我們先一探究竟。
“男生班”試跨“第一步”
一週前,華東師範大學與上海黃浦區人民政府正式簽約,其內容裏的重要一項,寫明華東師大將進行“市八男子中學辦學創新可行性研究專項課題”。與此同時,上海市第八中學就試點轉型爲“男子中學”正式向主管部門提交申請,等待正式批覆。
“但是,這並不是意味着‘八中’馬上就要轉型爲男校。”上海市第八中學校長盧起升說,“如果一切順利,今年的9月份,我們會先招收兩個高中‘男生班’,差不多是60名學生,讓這些學生先體驗新的教學方式,然後再在研究摸索中不斷改進和擴大招生。”
這種“單性別圈養式”教育能否爲了解決“男孩危機”而因材施教呢?在教學中摸索多年的盧起升深有感觸地說:“現在男孩子們的整體素質確實還是有待提升的。尤其是城市中的男孩子,除了要關注其學習成績是否優秀外,更要關心他們的身心是否在和諧發展。這些年,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男孩子們大多缺少一種獨立的人格。”在盧起升看來,男性的獨立人格,應該最主要地體現在忠誠、擔當、毅力等品質上。“培養男孩子們樹立獨立人格,就是我們想成立男校的初衷。”
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孩子的父親,盧起升熱衷於培養學子們的人格魅力,“浩然正氣、樂學善施。”盧起升反覆地說,這8個字就是他們“八中”成立男校的培養目標。“這8個字表面聽起來有些空,但是我們已經細化了很多具體的針對性課程與課外培訓。”除了有針對性地對男生授予書本知識外,未來的“八中”更注重培養男生的素質。
對於“八中”的這次教育轉型,上海市教委相關負責人在此前接受採訪時說:“對市八中校方探索男子教育規律的想法很支持。”但同樣,也建議一步一步來做,畢竟這是一種嘗試性的教學轉變與試驗研究。
針對特點“揚長補短”
2009年,上海曾對15歲中學生進行閱讀能力調查,男生低於女生40分。而在中考成績上,男生平均比女生低25分。這是呼籲“分性別教育”的人大代表王榮華在前不久的全國兩會上提供的一組數據。
“決定嘗試這種單性別教育前,我們曾經做了長期的調研。”盧起升和他的同事們發現,男生除了相對於女生,在中學期間成績上處於劣勢外,還存在“計劃性差、耐力欠缺等一些問題。”但是,同時男生們也具有獨特的自身優勢,“他們的好勝心更強、邏輯能力也更強。”盧起升他們明顯地感覺到,現行的教育缺少了針對性,男生和女生的求學思維方式與未來社會定位不盡相同。應該利用他們中學階段的優勢與劣勢,“有針對性地制定學習與成長方法來‘揚長補短’,或許更加能夠提高教學效率。”
而盧起升更關注的是男生教育,則或多或少地受了“男孩危機”的影響。盧起升向記者介紹未來“八中”男子中學的教學特色時說:“男學生普遍擅長的科目,例如數學。我們學校將會加深其課題難度讓他們深入學習。而男學生自然也會有不拿手的科目,像文科類,那就要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不斷鞏固惡補上去。”
除了在授課方面作出調整,學期的考試等“考查項”也會隨之一起改變,同樣是針對男生的學習接受特點量身定製,“像函數這種男生們比較拿手的題目,我們會減少選擇題、填空題這種簡單的考查,而選擇綜合題的考查方式,鼓勵他們更好地挑戰自我。”
教學上面隨之改變之外,“男校”的另一大特色在於盧起升更加看中的“人性”培養,“男生們做事缺乏條理,會影響到他們日後的人生。”對此,“男校”的課表上面還會額外開設“拓展課計劃”,“最主要的是包括生存體驗、偶像生成、數字達人、差異理解等素質培養課。”
這些拓展課程也已細化。其中,生存體驗課程從常用電工工具使用、家電簡單維修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教起,也開展野外生存、定向越野、城市生存體驗等實踐互動,幫助男生學會擔當,成爲真正的“男子漢”;再如,偶像生成課程追蹤中西方先哲、英烈追逐理想之路,旨在幫助男生重塑偶像,減少“僞娘”的現象。“除此之外,針對男生們好運動的特點,我們也會將拳術、象棋等列入課表,男生們的動手能力強,我們也在爲他們打造全新實驗室。”
辦學需要“千校多面”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便存在“單性別”教育,既有“男校”也有“女校”,而且還非常普遍。“私塾是中國最早的學校,教育的都是男生,也就是男校。”後來,社會在發展在進步,女子們開始學習文化知識,但是男女有別的思想仍然留存一些,“於是,女校也隨之誕生了。”當時,很多女校還屬於貴族學校呢。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學校基本都成了“混合式教育”,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的進步。
“時代背景不同了,我們今天重提‘男校’和‘女校’,是爲了能針對性高效率地教學,絕非是簡單重複過去的模式。”盧起升認爲,“社會上所質疑的會阻礙男女生交往的問題,基本不能稱之爲問題。”因爲如今社會相互交流的渠道非常廣,不太可能因幾年的分校教育就減弱學生的異性交往能力。
同樣信奉分校教育能產生高效率的天津第十一中學的校長李軍,去年率先在天津試點了兩個“女生班”的教學模式。未來,李軍更想把十一中打造成“女校”,近一年的試驗讓他充滿信心,“如今女生班無論是成績還是素質,都獨具優勢。”
李軍和盧起升的觀點一致現代的單性別教育不是簡單的“圈養”,而應該是多元化、針對性、揚長補短。
“沒有一種教育方式是絕對完美的,混校教育難道就沒有弊端出現嗎?”在李軍和盧起升的眼中,多元化的教育在國外是很正常的,只是在中國還不常見而已。“每種教育方式都是有利有弊的,但可以根據家庭與學生個人的意願,選擇你願意接受的教育方式,這樣的多元化的教育才不會出現‘千校一面’的情況。”
“好的例子屢見不鮮。上世紀80年代最先恢復女校教育的上海的第三女子中學,如今已是知名的女子求學之地;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有不少類似的優秀學府。”李軍說。
盧起升也認爲,這種有針對性的教育能夠引來“志同道合”的家長、學生和老師,“有針對性地選擇哪類學校,可以調動多方的積極性,這樣難道不是更好嗎?”
雖然推崇針對性與多元化的教育,但是盧起升對這種模式的推廣並不盲目,“現在上海市第八中學的男生班還未正式成立,到時候會依據具體教學反饋情況再作調整,如果效果良好纔會進一步推廣成男校。”
“但是,類似的針對性辦學方式並不會成爲主流,我認爲它只會是多元化教育中的一種選擇,讓辦學‘千校多面’起來。”李軍強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