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靜海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的部署要求,積極探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新模式,在惠民助民、服務羣衆、化解矛盾、機制建設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有益嘗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工作中,靜海縣堅持把解決好民生問題作爲社會管理的根本,圍繞羣衆關心的就業、就學、就醫、增收、住房、保險、交通等“新七件事”,投入6.6億元,組織實施了改善生活條件、促進就業增收、維護社會和諧等“十項民心工程”。在林海園區建立扶貧助殘基地,以合作社的形式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所得收益用於幫扶殘疾人、五保戶等弱勢羣體。目前,已建專業合作社8家,入社殘疾人和五保戶達385人,入社並就業的人員人均年終收益達2萬元。同時,開展了“千名機關黨員幹部入戶談心服務活動”,深入羣衆、瞭解民情,累計走訪羣衆21萬戶次,提供幫扶資金7900多萬元,爲羣衆辦實事、解難題6100多件,10.7萬羣衆受益。投資500多萬元用於更新18個鄉鎮和416個街、村(社區)綜治信訪服務中心和服務站硬件設施,各中心、站共接待諮詢羣衆15000多人次,印發宣傳材料30000多份,化解矛盾糾紛2000多起。完善流動人口服務中心功能,健全規章制度,在就業、計生、教育等方面使其享有與天津戶籍人口均等化服務,增強外來務工人員在津工作和生活的歸屬感、認同感。
此外,靜海縣還從加強幹部自身建設入手,健全管理機制,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深化“一線工作法”,縣級領導帶頭深入一線開展調研,與企業和羣衆零距離接觸,實施零距離服務,將矛盾問題解決在一線;完善“一站式”行政審批,在全市率先實現“兩集中、兩到位”和“一站式”服務,建立聯合審批制度,將40個部門308項審批事項納入行政許可中心,減少審批事項124項,按時辦結率達100%;打造一支服務隊伍,在政法部門組建法制服務隊,制訂《法制服務隊工作實施方案》,以“兩城”建設和“三區六園一帶”發展爲重點,制定10條措施,爲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建設提供法制保障;建立鄉鎮園區領導責任考覈制度,下發《鄉鎮和園區經濟及維穩工作評比辦法(試行)》,對各鄉鎮和園區內的安全穩定工作進行綜合考覈,獎優罰劣,對後三名且未完成任務的單位黨政正職視情給予約談、誡勉、調離、免職等處理;實行承諾踐諾,將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的指標分解立項,組建了10個建設指揮部和6個領導小組,分別由縣級領導任指揮長,向縣委、縣政府遞交責任書,在靜海電視臺、《靜海文匯》上向全縣公開承諾踐諾,自覺接受羣衆監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