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重創廣元,全市4850人罹難,100多萬羣衆痛失家園,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200億元。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黨政軍民特別是浙江省、黑龍江省及省內兄弟市的傾情援建下,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社會各界的幫助支持下,我們把災後重建作爲全市中心工作,大力推進災後重建和發展振興。截止2011年9月底,全市規劃重建項目6305個,完工6222個,完工率98.68%,完成投資1220.56億元,佔規劃總投資的99.77%,勝利完成災後重建規劃任務。三年崛起危難、砥礪前行,我們不僅完成了重建任務,而且實現了跨越發展,超進度完成市委五屆九次全會提出的“一年基本恢復、三年重建家園、五年實現跨越”目標任務,災區面貌發生脫胎換骨的歷史性鉅變。現在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寬敞的是道路,最舒暢的是民心,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超過震前水平。廣元科學重建、低碳發展的實踐,創造了抗災重建的偉大奇蹟。
堅持尊重自然與尊重科學相結合,以規劃引領保證災後重建優質高效。科學規劃是科學重建的先決條件。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突出“以人爲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科學重建”,成立災後恢復重建委員會,先後數十次召開專題會議,強化對重建工作的領導、協調和督促檢查。從市到縣(區)建立起高效有力的決策指揮和組織實施體系,充分保證了重建部署的及時性、推進的有效性和標準的一致性。一是堅持評估先行。充分突出規劃的有效性、先進性和科學性,組織力量全面客觀科學評估地震災害損失,及時開展地震地質災害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工作,邀請專家學者現場勘查、反覆論證,突出地質災害防治與恢復重建規劃項目的緊密結合,統籌考慮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因素,合理確定重建方式、優先領域和建設時序,保證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二是堅持全域規劃。充分突出規劃的完整性、系統性和同步性,把災後重建與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兩化”互動、加快新農村建設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相結合,編制城鄉統籌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生產力佈局與產業發展、土地利用等全域總體規劃和全域新農村建設規劃,不到三個月時間,全面編制完成“目標明確、層次分明、範圍清晰”的災後恢復重建規劃體系。三是堅持特色規劃。舉辦“高校書記校長地震災後廣元行”活動,借智借力確定了“科學重建、低碳發展”的基本思路,充分突出規劃的低碳、生態、文化三大特色,按照建設中國西部低碳發展示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目標,依託良好的山水環境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努力提升城市品質,促進城市低碳發展,編制完成了一系列專項規劃,體現了生態綠色風光,突出了川北地域特色。如今的災區,城鄉佈局優化、城鎮發展迅速、新村特色鮮明、風貌功能協調,處處是美景、處處是新貌。
堅持政府主導與羣衆主體相結合,以民生優先實現災區民生事業全面進步。民生重建是科學重建的首要目標。堅持“以人爲本、民生優先”的原則,採取“政府主導+羣衆主體”的方式,切實把保障民生重建項目和災區羣衆的基本生產生活擺在首要位置,以“馬口樣本”爲代表的民生重建“廣元經驗”得到國務院扶貧辦的充分肯定並在全國推廣。一是優先推進住房重建。及時制定住房重建政策,明確補助對象、範圍和標準,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採取原址重建、統規自建、統規統建、異地搬遷等方式,廣泛聽取、充分尊重羣衆意見,切實保障和發揮羣衆的主體作用。震後第8天,在全省率先啓動農村永久性住房重建;震後一年內,68.5萬戶震損城鄉居民住房修復加固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完成4436戶特困戶永久性住房建設;震後一年半,全市19.96萬戶農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後兩年,4.54萬套城鎮居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二是突出抓好公共服務設施重建。堅持涉及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的重建工作優先安排、重建資金優先解決、重建項目優先審批、建設用地和建材等物資優先保障,高標準高質量建成教育項目599個、衛生項目850個、文化體育項目1129個、就業和社會保障項目1040個、生產力佈局與產業調整項目2423個,及時啓動統籌建設管理運營工作,災區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三是加快解決民生難題。持續開展惠民行動,投入資金268.72億元,大力實施民生工程。153萬受災羣衆飲水困難和7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妥善解決,32.9萬農村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安居房、廉租房及棚戶區改造加快推進,22.4萬因災失業居民實現再就業,紮實做好受災家庭再生育服務、安全溫暖過冬、扶貧幫困等工作。如今災區民生事業實現全面進步,災區羣衆總體實現安居樂業。
堅持恢復重建與跨越提升相結合,以低碳發展推動災區原地起立和發展起跳。低碳發展是科學重建的核心路徑。災後重建不是簡單的原狀恢復,我們着力重建促跨越,着眼發展抓重建。震後一個月,市委即召開帳篷會議,提出“一年基本恢復,三年重建家園,五年實現跨越”目標,三年來,災區不僅實現“原地起立”,而且實現“發展起跳”。一是基礎設施極大改善。廣元機場成功復航,廣巴、廣陝、廣南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廣甘高速公路、蘭渝鐵路和廣元港加快建設,新改建國省幹線公路802公里、農村公路7884公里,次級綜合交通樞紐正加快形成。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加快建設。223座震損水庫除險加固全面完成。城鎮化加速發展,青川縣城重建基本完成,青溪鎮、劍門關鎮、竹園鎮等建成旅遊名鎮和工業新鎮。二是產業重建跨越提升。工業主導地位初步確立,2009年實現“工業超農業”的歷史性跨越,國家先進電子產品及配套材料產業化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中國食品產業發展重點園區先後落戶廣元。農業生產全面恢復,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整體推進,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廣元七絕”特色農產品影響不斷擴大。旅遊產業突破發展,創造了旅遊重建的“劍門關速度”,震後建成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9個,累計達到11個,數量躍居全省第二位,榮獲全省旅遊發展突出貢獻獎。預計2011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00.4億元,是2007年的近兩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00.37億元,是2007年的4倍多,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2.77億元,是2007年的3倍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4635元和4760元,均是2007年的近1.8倍。三是低碳發展特色突出。在全省率先提出“低碳發展”理念,以“三創促三化”推進災後重建彰顯低碳特色、產業結構突出低碳導向、能源體系凸顯低碳特徵、生活方式倡樹低碳理念、生態建設強調低碳綠色。對新建的463個住房和公共建築項目嚴格按照節能50%的標準設計和修建。推廣建設具有川北民居特色、抗震能力強的木結構、輕鋼結構住房6萬餘戶(套),戶均減少用磚2.5萬匹、節約資金3萬餘元。“氣化廣元”清潔能源行動全面啓動,民用天然氣覆蓋率達63%。成功實施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碳交易項目,成立省內首家碳交易所,空氣質量連續三年保持364個優良天數。重建後的廣元成爲全國首批“低碳發展突出貢獻城市”、“中國低碳生態先進城市”、“傑出綠色生態城市”,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
堅持藉助外力與激發內力相結合,以亮劍精神集聚災後重建的強大合力。對口支援是科學重建的重要力量,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展現,是激發災區人民亮劍拼搏的動力源泉。我們緊抓對口支援契機,主動對接服務用好外力,引導幹羣激活內力,攜手共創災後重建奇蹟。一是借力對口援建。堅持服務到位、關心到位、宣傳到位、合作到位,建立主動服務協調機制,創新對接服務工作方式,加強對口支援宣傳報道,積極主動、全力配合做好對口援建工作。着力硬件建設、突出軟件提升,着力輸血幫扶、突出造血提升,優先啓動民生應急項目,重點援助住房安置和扶持產業發展,呈現出靈活多樣、注重實效、快速推進的援建特色。二是激發亮劍精神。以對口援建爲契機,以援建精神爲榜樣。災區幹部羣衆以敢於擔當的勇氣,敢於亮劍的精神,敢於勝利的氣魄,突破常規,攻堅克難,全力投入災後重建和災區發展振興。舉國上下患難與共,前方後方同心協力,凝聚成了堅如磐石、共建共享的重建共同體,形成了災後重建的強大合力。三是擴展援建成果。探索建立以感情爲基礎、園區爲載體、項目爲支撐、制度爲保障的對口合作長效機制,與各援建城市分別簽訂了友好城市合作、經濟戰略合作、旅遊營銷合作等協議,推動人才交流、產業轉移、雙向旅遊、智力幫扶、醫療衛生等戰略合作協議,開創優勢互補、長期穩定、合作共贏的新局面,災區發展振興的基礎和動能不斷增強。
堅持制度約束與管理創新相結合,以廉潔高效確保災後重建陽光運行。勤政廉潔是科學重建的根本保障。恢復重建,廉潔是形象、是力量,監督是“免疫”、是保障。我們堅持以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的務實態度,加大資金物資監管和招投標監管力度,實施基層民主監督,着力推進廉潔重建、陽光重建。一是強化制度建設。嚴格執行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四川省災後恢復重建資金(基金)管理辦法》等制度,制定了《廣元市災後重建項目及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制度規則,以財政投資和重大公共設施建設項目爲重點,強化對大額度資金調撥使用、大宗物資採購、重大項目招標投標及工程建設進度、建設質量等重要環節的制度規範約束。始終堅持質量第一,速度服從質量,嚴格執行項目建設質量標準,有效杜絕了“豆腐渣”工程。二是創新監管舉措。嚴格依法行政,依法監督,堅持源頭預防、過程監管和逗硬獎懲同步推進,嚴格執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保證了科學施工、安全作業。堅持加快進度與嚴格監管、統籌協調與分工協作、拉網式排查與經常性檢查、問題整改與建章立制、嚴肅紀律與典型查處“五個結合”,市、縣(區)監督檢查機構三年共開展監督檢查2000餘次,檢查項目5000餘個。三是拓展監督渠道。針對重建任務重、工作矛盾多、羣衆利益訴求面寬量大的實際情況,注重發揮羣衆監督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網絡信息傳送速度快、涉及面廣、反饋及時等優勢,及時開通網絡社情民意直通車,把網絡問政作爲官民互動、上下溝通的重要橋樑和平臺,確保了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款物專用、賬目清楚、程序規範、公開透明、資金安全和幹部廉潔。
堅持精神重建與物質重建相結合,以感恩奮進激發自強不息重建家園的動力。精神重塑是科學重建的歷史責任。災後百業待舉、百廢待興,重建精神家園是災後重建不可懈怠的歷史責任。劉奇葆書記多次強調“如果我們災區的羣衆不懂得感恩,再成功的重建都是失敗的”。我們始終堅持精神家園重建與物質家園重建並重,把精神家園重建貫穿災後重建全過程,及時把握災區幹部羣衆感恩的情感願望,大力倡樹感恩文化,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感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活動,引導廣大幹部羣衆把知恩感恩之情化爲自強奮進的實際行動,第一時間千里馳援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區,積極組織向玉樹地震災區、西南特大旱災地區、川南宜賓自貢瀘州乾旱災區捐款捐物、感恩回報。地震發生當晚,市委就提出“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號召,全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以超常的工作強度與羣衆共度難關,經受住了特殊檢驗和重大考驗。“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和“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成爲整個地震災區精神的代表。曾經遍地殘垣、如今美景如畫的地震災區成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國發展模式、發展道路勃勃生機的窗口,成爲全體中華兒女的又一精神寶庫。經受災難洗禮,歷經重建磨礪,自強不息、亮劍拼搏、感恩奮進已經成爲廣元城市精神的核心內涵,成爲激勵全市人民重建家園的強大動力,必將激勵全市人民以更大信心和決心,奮力開創發展振興的嶄新局面。
三年多來,市委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書寫了從廢墟到新生、從悲壯到豪邁、從原地起立到發展起跳的恢宏篇章,同四川地震災區人民一起創造了令國人驚歎、世界震驚的人間奇蹟。遭受世所罕見的巨大災難,廣元人民挺起脊樑,化危爲機,劃出了一條“提速加快—高位求進—跨越發展”的堅強曲線。重建後的廣元山川依然美麗、人民更加幸福、社會和諧穩定,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
三年多來,市委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迎難而上、共克時艱,取得了抗震救災鬥爭的偉大勝利,勝利完成災後重建規劃任務,鑄就和弘揚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廣元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偉大實踐,是一首蕩氣迴腸、氣壯山河的宏偉史詩,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力量和社會主義中國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是一幅可歌可泣、感天動地的壯麗畫卷,集中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優勢和中華民族的無疆大愛;是一座凝神聚氣、與時俱進的精神豐碑,集中體現並昇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偉大民族精神和當代中國人民的時代精神;是一個科學救災、科學重建的成功典範,有力探索出了世界抗災史上遵循自然規律和科學防禦災害、重建美好家園的最有效模式;是一場繁複浩大、驚心動魄的歷史大考,生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和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能力;是一首力量無窮、戰天鬥地的英雄讚歌,再次證明了人民羣衆是創造奇蹟的真正英雄和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
2012年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3%以上;實現全社會投資500億元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15%以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2%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5%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全面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