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新網5月4日電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並通知要求貫徹執行。規劃指出,到2015年,建立完善的城鎮生活垃圾處理監管體系。
規劃要求,到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縣縣具備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以上,全國城鎮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能力58萬噸/日。
到2015年,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35%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48%以上。
規劃提出,到2015年,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在50%的設區城市初步實現餐廚垃圾分類收運處理,各省(區、市)建成一個以上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
——加快處理設施建設。
1.建設任務。加大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完善大中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大力推進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優先支持目前尚未建成設施的城市和縣城加快建設,縮小不同地區生活垃圾處理水平的差距,促進協調發展。各省(區、市)及計劃單列市要依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成一個以上宣傳教育基地。
『十二五』期間,規劃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58萬噸/日,其中,設市城市新增能力39.8萬噸/日,縣城新增能力18.2萬噸/日。到2015年,全國形成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87.1萬噸/日,基本形成與生活垃圾產生量相匹配的無害化處理能力規模,其中,設市城市處理能力65.3萬噸/日,縣城處理能力21.8萬噸/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中選用焚燒技術的達到35%,東部地區選用焚燒技術達到48%。
2.建設要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要嚴格執行相關建設標准、技術標准和環保標准,配備完善的污染控制及監控設施。
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的選擇,應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堅持資源化優先,選擇安全可靠、先進環保、省地節能、經濟適用的處理技術。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地區和土地資源短缺、人口基數大的城市,要減少原生生活垃圾填埋量,優先采用焚燒處理技術;其他具備條件的地區,可通過區域共建共享等方式采用焚燒處理技術。衛生填埋處理技術作為生活垃圾的最終處置方式是每個地區所必須具備的保障手段,在具備衛生填埋場地資源和自然條件適宜的地區,可將衛生填埋作為生活垃圾處理的基本方案。生活垃圾管理水平較高的地區可采用生物處理技術。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鼓勵積極開展水泥窯協同處理等技術的試點示范。有條件的地區,宜集成多種處理技術統籌解決生活垃圾處理問題。
考慮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堅持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交通相對便利的地區,鼓勵采取集中建設處理設施的模式。逐步統籌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交通相對便利鄉鎮的生活垃圾,優先考慮納入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系統。
——完善收轉運體系。
1.建設任務。加大生活垃圾收集力度,提高收集率和收運效率,擴大收集覆蓋面,交通便利地區、經濟發達地區應通過以城帶鄉等多種渠道進一步加大對建制鎮及農村生活垃圾的收轉運力度。城市建成區應實現生活垃圾全部收集;常住人口3萬人以上的建制鎮(以下簡稱『重點建制鎮』),應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轉運系統。在有條件的地區,應按照統籌城鄉的原則,推進生活垃圾收轉運系統的建設。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城市,應建立與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等相銜接的收轉運體系,完善收轉運網絡。
『十二五』期間,規劃新增收轉運能力45.7萬噸/日,其中設市城市新增23.0萬噸/日,縣城和重點建制鎮新增22.7萬噸/日;規劃新增運輸能力45.7萬噸/日,其中設市城市新增22.9萬噸/日,縣城和重點建制鎮新增22.8萬噸/日。
2.建設要求。推廣生活垃圾壓縮式收轉運方式,統籌布局生活垃圾轉運站,加強壓縮式生活垃圾轉運站建設與昇級改造。推廣密閉化收運,淘汰敞開式收轉運,減少和避免生活垃圾收轉運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大中型城市要在『十二五』期間全部實現密閉化收轉運。研究運用物聯網技術,探索路線優化、成本合理、高效環保的收轉運新模式。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