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世界花生在中國,中國花生在山東,山東花生在膠東。作爲一個從小深受花生恩澤的膠東人,孫孟全與花生聯結在了一起,夢想着把山東的花生做響做大,把中國的花生產業做起來,提出了“產業報國、惠利民生”。有人卻認爲,一個農民出身的企業家,只管掙錢就行了,提這口號幹什麼?然而,孫孟全不這麼認爲,他覺得,企業小了是自己的,大了就是國家的,是社會的,是老百姓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企業無論規模有多大,經濟效益有多高,如果它所創造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不能夠形成正比,那麼這個企業就不能算是一個優秀的企業。所以,魯花努力發展花生產業的意義,就在於報效祖國,惠利於農民。”
魯花的經營理念中有這樣一句話:“發展一個大同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魯花是一個依靠農村農產品發展起來的企業,孫孟全深切地體會到,沒有農產品的深加工,農民的農產品就賣不出去。中國是花生大國,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而且花生都生長在較貧瘠的土地上。爲了農民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增收致富,他們的花生有地方賣,賣個好價錢,魯花把很多花生油生產基地都建在了中國貧窮的地方。2003年,魯花在山東的西部——到處都是鹽鹼地的定陶縣建立了年產15萬噸的花生油加工廠;當地的農民都無限感慨地說,魯花的工廠就是我們農民的工廠!2006年,魯花又積極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在內蒙古欠發達地區建起了年產10萬噸的葵花仁油廠,給內蒙古的廣大油葵農民送來了福音。在魯花建廠前,當地的油葵收購價格爲每公斤2.5元,建廠後每公斤收購價格提高到3.5元。魯花落戶內蒙,當地油葵農民喜笑顏開,以前賣油葵難的局面不復存在,許多農民說,明年我們會大量種植油葵!目前,魯花集團已在全國建立了12個這樣的生產基地。
魯花的快速發展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隨着公司產品銷量的擴大,原料收購數量也不斷增加,帶動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湖北、遼寧等地發展花生配套基地900萬畝,內蒙古油葵配套種植基地150萬畝。年收購花生原料230多萬噸,油葵原料30萬噸,爲農民直接創造收入50多億元,可帶動900多萬農民增收致富。公司的發展還解決了當地農村富餘人員的就業問題,吸納了4000多名農民到企業務工,人均收入超過15000元以上,帶動當地及周邊地區運輸業、餐飲業等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萬多人。2003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視察了魯花,對魯花所做出的努力給予了高度評價:“由於你們的努力,使消費者和農民都得到了好處,好,做得很好,希望你們做得更好,讓更多的農民富裕起來。”
農民依靠魯花致富了,魯花也依靠農民發展壯大了,在這種脣齒相依的關係中,魯花與農民兄弟建立起最樸實的感情,結下了很深的情結。2004年秋天,花生獲得了大豐收,農民每天排着綿延十幾裏的長隊,到魯花銷售花生米。面對這麼好的收購形勢,有人提議壓低收購價格,孫孟全當場便對其提出了嚴肅的批評。在一次集團公司的大會上,孫孟全對大家說:“做人不能忘本,企業發展也要飲水思源。魯花的原料都是農民種的,沒有農民支持,魯花就不會有今天的發展局面。愛農民就是愛我們自己。”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提給農民壓價的事了。而且爲了更好地保障農民的利益,提高農民的種植積極性,魯花多年來從沒給農民打過一張白條,全部是當天收購,當天兌限。
魯花集團的發展壯大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廣泛關注。胡錦濤、溫家寶、回良玉、劉延東、張高麗、李建國、姜異康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先後視察了魯花,並對魯花在科技創新、帶動農民增收、解決中國油脂短缺方面做出的努力給予了高度肯定。作爲一個農民企業家,孫孟全說深感責任重大,他提出了“產業報國,惠利民生”的宏偉願望:在“十二五”期間,實施多元化食用油發展戰略,確保花生油年生產能力100萬噸,其他食用油年生產能力10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發展花生種植基地1000萬畝,爲推進花生產業化進程,提高國內食用油自給率做出更大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