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醫院要求患者家屬先去互助獻血方能手術,這種情況在“血荒”地區並不鮮見。衛生部醫政司副司長郭燕紅12日表示,互助獻血在臨牀用血供應緊張時能發揮一定保障作用,但不是對患者及家屬的硬性要求。
郭燕紅說,獻血法第15條規定,爲保障公民臨牀急救用血的需要,國家提倡並指導擇期手術的患者自身儲血,動員家庭、親友、所在單位以及社會互補獻血。可見,互助獻血是在血液供應緊張時採取的一種應急措施,它適用於擇期手術的病人。互助獻血只是一項補充性措施,不是臨牀用血的主要來源,更不是對患者及家屬的硬性要求。全社會廣泛參與無償獻血,纔是保障臨牀用血充足供應的主要來源。只有血液供應充足,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和避免通過互補獻血來解決用血問題。
郭燕紅指出,在擴大無償獻血隊伍的同時,也要進一步規範互助獻血,包括互助獻血的動員,互助獻血的流程和制度安排。要保證互助獻血真正是按照獻血法要求來定位,不能把它轉換爲血液的買賣行爲。
衛生部:血液費用是怎樣產生的
獻血無償,爲何用血要收費?衛生部醫政司副司長郭燕紅12日說,血液的價值無法用金錢來衡量,血液費用是血液從採集、分離、檢測、存儲到運輸整個過程中發生的成本。衛生部、發改委、財政部對這一成本和用血收費標準有明確規定。
郭燕紅在衛生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介紹,爲保障血液安全,血液採集要採用一系列無菌技術標準和耗材;血液要保存在適宜的溫度,而且有一些成分血要在振動狀態下保存;在檢測方面,需要用16項檢測來保證每一份血液的安全,有的項目檢測要雙次檢測進行覈對。隨着血液檢測技術的進步和安全標準的提高,相應的檢測成本還要不斷增加。比如現在推行的核酸檢測技術,它的成本遠遠高於傳統的檢測費用標準。
郭燕紅說,從患者角度的感受來看,比如一個白血病患者,可能一週要輸幾次紅細胞和血小板,費用不低。要減輕患者負擔,就要發揮醫保制度的作用。
據郭燕紅介紹,目前全國有17個省份已將血液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或者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