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楊國春沿途留影 |
| 簽滿名字的文化衫 |
老家聊城冠縣柳林鎮的楊國春日前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心願:大學畢業時,從學校騎自行車回家。16日,他從貴州貴陽到冠縣老家的行程宣告結束,全程4700裡。
工作之前,送自己一個畢業禮物
“在貴陽呆了將近四年,除了愛上了那裡的山清水秀之外,也喜歡上了旅行,在路上的那種感覺,讓我上癮。迫於現實的壓力,近一年外出有所收斂,畢業了,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該做一些夢寐以求的事情了。”楊國春說,關於這場旅行的目的,出奇的簡單:送給自己一個畢業禮物。為了以後給自己的兒子、孫子有故事講。23歲的聊城小伙兒楊國春憑著激情、毅力和武訓精神,5月21日從貴州貴陽騎自行車出發,歷經25天,經過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全程騎行4700裡回到家鄉聊城。
沿途借宿20次一切只為往前走
“如果各位家的地板空虛寂寞無聊,我是已經帶了睡袋過去,無比地想借睡在你家的沙發,地板上。希望各位同學,親戚,朋友,無比強烈地請你幫我推薦住宿的地方,我沒有錢,但我相信你有善心,作為回報。”
出發前,楊國春在網上發表一篇文章,把自己的騎行計劃、路線公布,希望可以找到借宿的地方。“騎行的預算並不是很多,從貴陽到聊城25天裡吃住共花了320元。其中住了3次旅館,其餘主要是買午飯和水。”
途中難免遇到些棘手問題,像騎行一路上少不了紮胎,漏氣,掉鏈子等等讓人感覺泄氣的事情,但事情既然發生了,不能坐以待斃,路還要走,要做就做一些有助於往前走的事情,楊國春回憶說。
“一公斤”計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第一次紮胎時周圍沒有村莊,路遇一農夫,雖然語言不通,但農夫把楊國春帶到自己的家熱情的幫助他,並留宿。讓楊國春心裡暖暖的。一路走來,有感於那些溫暖過自己的人,決定從長沙到家這段路,實踐一下自己的一個想法——“一公斤”計劃。只要是在楊國春騎行路線附近的人,有不用但丟棄又可惜的衣物,日常用品,或者其它雜物,他願幫忙把東西送到一些需要的人手裡。
“在路上,經常會遇到一些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我想可以把別人不需要的東西送給他們。重量限制在一公斤以內。”
先斬後奏父親“無奈”選擇默默支持
記者跟隨楊國春來到冠縣柳林鎮的家中,他的父親楊乃讓在鎮上開了一家書店,見到楊國春平安到家,非常高興。“剛開始我並不知道他騎自行車回來的計劃。他出發的第二天纔告訴我,剛開始我是極力反對的,但是這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既然已經做了決定我就默默支持他。他每到一個地方,安頓好後都會給我說一聲,並且把照片發給我。家裡只有我跟他哥哥知道,後來我想,這不僅能鍛煉他的意志,更會在他以後的生活中起到很大幫助。他從小在武訓故裡長大,小學讀的武訓希望小學,高中讀的武訓高中,他從貴州一路騎回來,靠的是從小教育他的武訓精神。”楊乃讓告訴記者。
-特寫
白色文化衫
“簽滿”好心人
最讓楊國春“寶貝”的一件衣服就是他那件白色文化衫,與眾不同的是,衣服已被紅紅綠綠的字體蓋住,像是一件花襯衫。“這件文化衫我會一輩子珍藏,上面簽名的人都是我一路走來所遇到的每一位好心人,有我借宿人家的全家簽名,和我有同樣夢想的,同樣騎行的,幫助過我的人的簽名。看到這些名字,我就會想起在那一路段所發生的故事,我都用照片記錄下來。現在安全回到家中,我會給他們所有人打電話報平安的。”楊國春說。
騎行25天,楊國春在網絡中受益匪淺。“每快到一個地方的時候,我就發揮臉皮厚的特點,在網上發布一些借宿信息,留下我的手機號,真的有很多網友發信息或者打電話過來,幫我找住的地方,問我需要什麼東西等等。”楊國春告訴記者。
“無論你在哪裡,無論你在乾啥,請讓我知道你,一路過來,有你關注,我很感謝。希望你記住的不是我的人,而是我做的事情,如果能給你的生活帶來一絲積極正面的改善,請讓我知道,我會感覺並不孤獨。我是小楊,我在家裡,您在哪裡?”6月15日下午楊國春發表微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