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月10日,是婁底捨命救人青年鄧錦傑的“頭七”,當晚10點45分許,被救者終於現身,來到鄧家,在他遺像前叩首致歉,說了聲“對不起”。婁星區政法委書記劉傑證實,被救者是通過公安部門地毯式排查並發動社區幹部找到的,7月10日下午就覈實了身份。他告訴記者,被救者其實共有四人,爲一家三口和小姨,其中去鄧家悼念的就是夫妻倆和小姨。(7月11日《三湘都市報》)
婁底救人中逃離的獲救人終於現身了,遲到的道歉也是道歉。道歉過程中,既有磕頭,又有失聲痛哭,還當面說對不起,並給救人英雄的母親若干現金,這一切不可謂不真誠,但並未贏得圍觀者的寬宥。
究其原因,一來是因爲這是被動道歉,即被公安部門地毯搜索到之後才道歉;二來仍有撒謊之嫌,被追問“當時你們爲什麼要走?”,一名獲救者稱“當時不知道”。此外,不少網友對被救者獲得特別保護的待遇頗有微詞——道歉現場,3名被救者被政府工作人員層層包圍,連鄧錦傑的親屬都靠不上邊,道歉後3人被政府工作人員拉上了車,匆匆離開。如是場景,讓不少圍觀者很遺憾,沒有當面道德譴責被救人,似乎心有不甘。
英雄已遠去,被救者也現身道歉,此事應畫上一個句號。再過多指責甚至咒罵被救人,有些多餘。如果揮舞道德大棒撻伐被救者,豈不是以另一種不道德的方式對待不道德?
回望這次事件,我們固然有遺憾,有唏噓,但也有欣慰。面對道德的沉溺,大多數人選擇打撈,無論是普通圍觀者,還是相關職能部門,乃至鄧錦傑的親朋好友,都發誓要找到獲救者。探尋其出發點,大概不是爲了非要懲罰獲救者,非要他們沉痛表態,痛哭流涕地道歉,而是以此表達對英雄的虧欠,希望英雄走得坦然,也希望獲救者知恩圖報。
打撈溺水的道德,除了全社會守住內心的底線,還需要昂揚善、激勵善,讓那些見義勇爲者受到褒揚。有人感嘆,這是一個道德英雄輩出的年代,確實如此,不說遠的,單就近期我們看到,從張麗莉,到吳斌,從託舉哥周衝到“高富帥”周江疆,從“最美戰士”高鐵成到最美農婦,再到那個因救人而溺亡迄今仍不知名的福建英雄,反劫機的集體英雄……英雄確實層出不窮,這讓人感動。英雄不問出處,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他們無一不受到獎勵和表彰,這令人快慰。
當前,道德偶爾溺水,這不可怕,只要我們願意打撈,願意呵護道德,不讓英雄寂寞,我們社會的道德含量就一定可期。(文/王石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