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4小時,60噸救災物資送到居民手中
昨天20時,最後一頂帳篷、一張摺疊牀發放到霞雲嶺。5小時運到災區,次日一早分發到鄉鎮街道,下午發放到居民手中——在經歷24個小時的轉運、分發,60噸救災物資第一時間送到了居民手中。
25日19時40分,接到命令
“今天晚上可能還有大雨,房山、門頭溝還缺救災物資。馬上發貨!”正在吃飯的市捐贈中心副調研員董耕古,接到了中心主任李記鎖的電話。
雨情就是命令!災區居民的需要,就是命令!
放下飯碗,董耕古從南二環直奔南六環外的大興區龐各莊龐安路救災物資倉庫。一路上,他打了10多個電話:叫上鐵路運輸局的6輛車,聯繫捐贈中心幹部分頭前往久敬莊倉庫裝一車帳篷,聯繫房山、門頭溝民政局負責人……
25日20時30分,開始裝貨
50分鐘後,當車穿過夜幕,到達南六環外的倉庫時,董耕古已經將人、車、物、線路全部聯繫好。
打開物流港內的D區倉庫,160米長、90米寬的倉庫裏一眼望去,整箱的摺疊牀、一捆捆的帳篷、一包包的棉被,摞得跟小山似的,將巨大的倉庫填得滿滿的。李記鎖告訴記者,這裏存儲了本市近一半的救災救助物資,可以滿足六七萬人的救災安置需求。“老百姓可以放心,我們一定會給予災區的村民及時、周到的救助。”
“房山,摺疊牀1000張,250箱;氣墊牀500張,60箱;應急燈500套,25箱;8平方米的單帳篷500頂……”
隨着老董的報數,5名工人、3臺叉車衝進倉庫。巨大的空間內,只有電瓶叉車輪胎摩擦地面的聲音和匆匆的腳步聲。碩大的汗珠子從工人老吳臉上滾下,身上的白背心一會兒就已經溼透。一聲不吭,老吳脫掉背心,光着膀子甩開了幹。幾分鐘後,工人老徐也光膀子上陣了。“早一分鐘運過去,災區的人就能早一分鐘住上帳篷、睡上舒服牀!”
另一邊倉庫裏,開往門頭溝的3輛集裝箱車,已經開始往車上裝應急燈、棉被等物品。門頭溝這次發運的物資也不少——兩種牀各500張、桌凳500套、棉被4000套、應急燈1000套。“兩邊同時裝,花插着來,越快越好!”老董一邊說,一邊將記得密密麻麻的貨物單子往口袋裏一塞,頂着53公斤一箱的摺疊牀往叉車底座上摞。叉車運到門口,一箱箱物資碼進了貨車12米或者18米長的集裝箱內。
倉庫外是雨前的沉悶夜色。在另一名倉庫員手中的單子上,記者看到發往房山的摺疊牀和帳篷等物資總重36.32噸,價值80.795萬元;發往門頭溝的物資總重23.68噸,合計68.7萬元。
25日23時35分,冒雨出發
23時35分,僅僅3個小時,60噸貨物已經全部裝上汽車。雨點落下的時候,6輛貨車已經行駛在前往房山、門頭溝的高速路上。
26日零時50分,到達房山
26日凌晨零時50分,3輛大貨車已經到達位於房山閻村的房山區救災物資倉庫。駐京某部隊50名官兵早已在這裏等候,20多人分成兩組,輪番上車卸貨;其餘20多人在車下將貨物摞好,再用叉車搬運到倉庫裏面。年輕的戰士幾乎沒有直起腰的時間,憋着一口氣,“嘭、嘭、嘭”,帳篷、棉被飛速轉移到車下;車下戰士兩三人一組,雙腳不着地似的拎着大包小箱,不到10分鐘車下已經摞起一座小山似的物資。
凌晨3時50分,最後一包帳篷碼好。
26日20時,分發完畢
4小時後,40輛連日來持續運輸物資的軍車又來到倉庫。房山區接收物資的工作人員僅僅休息3個多小時,又開始從這裏分發物資,運往韓村河、青龍湖、霞雲嶺、大安山等14個鄉鎮。
26日中午12時,36噸物資已經全部運往各個鄉鎮,“近的三四十分鐘運到,遠的有近百公里,要下午才能運到了。”即使到達最遠的鄉鎮已經是下午,這些物資也不會過夜,立即就會由運輸隊、志願者和各村村民發往本村,連夜發送到村民手中。
從開始裝貨,到全部發放到居民手中,只用了不到24小時!
“現在,全區25個受災的鄉鎮(街道),全部都已經發放救災的帳篷、牀鋪等物資了。”20時,接到物資分發完畢的彙報,房山區民政局副局長曹志紅閉着紅腫的眼睛,長舒了一口氣。過去的3天裏,她總共只睡了6個多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