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家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好像一個重病人——長期昏迷,下肢癱瘓,渾身上下無一處不病。怎麼救?』剛剛播完的電視劇《浮沈》引起業界對國企改革的討論。
劇中一家虧損多年的國營電子元件工廠晶通廠獲得有關政府部門7億元的改制撥款,籌劃尋覓非公資本合作者,購買軟件昇級技術,資產重組。
如此巨大金額的資金注入,吸引了兩家實力強勁的外企SK與美國賽斯的競爭。晶通顧問、江州大學教授於志德和晶通廠的老廠長王貴林,分別被委任領導這次改制的正副手。兩個多年的好友在選擇購買生產線軟件系統時產生了分歧,引發了一系列衝突。
於志德傾心最新的美國賽斯CAM軟件(下稱CAM),以求減少每條生產線所需的操作人員,提高效率,大換新血,讓晶通廠改頭換面;王貴林則出於對廠子深厚的感情,堅持選擇較保守的美國賽斯AAM軟件(下稱AAM),因為晶通的大部分工人沒有能力操作新軟件,只能被淘汰,而AAM能給他們逐漸學習、適應的空間。
盡管這是一部情感劇,有很多藝術加工,但幾位專家接受本報采訪時坦言,國企改制確實時刻面對類似的選擇。
對癥纔能下藥:效率與公平的博弈
花大價錢購買了軟件,卻不一定能取得預想的改制成效。一家國企項目負責人小李向記者講述了她親歷的尚未結束的試點改制。她介紹說,單位引進了IPD(集成產品開發)、PBC(個人績效系統)等一系列國際化的生產和管理軟件,但是收效甚微,還給中層乾部造成了很大的麻煩:這些軟件的使用,將工作方針從『職能為導向,項目為依托』轉變為『項目引導職能』,表面上與市場接軌,卻導致所有的責任都壓在真正做項目的人身上。
那麼晶通究竟應該選擇CAM還是AAM呢?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企業購並和國民經濟分析專家包明華看好更先進的CAM,認為這是由改制的目的決定的。他解釋說,國企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制度存在缺陷——平均分配使得乾多乾少一個樣,而且包袱沈重,要把職工的一切全包下來。
除制度問題外,還有效率和市場意識問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中國資本運營研究中心主任馮鵬程同樣選擇CAM。這位曾經的國企人結合多年觀察說:『國企是國家機關的延伸,在獲取利潤之外,還需要維持社會穩定。沒有股份制、沒有激勵機制,員工積極性不高,企業做不大。近年來,雖有發展,卻有「虛胖」之懮——速度快、質量不高、低效、高污染、高能耗、科技含量低、貼牌生產較多。』
市場化成了自然的選擇。『國企改制要改制為現代的公司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在市場中自由競爭。』包明華說,『改制的目的,是使國有企業既具有內在動力,如利潤;也具有外在強制力,即市場規律。』
馮鵬程則更進一步,將國企改制看成進一步非公有制化。
在這樣的經濟邏輯下,『選擇之爭,是看一步和看五步的區別。兩種軟件體現了經濟學中公平與效率這一永恆的矛盾。』包明華認為,『效率是公平存在的前提和基礎,選擇效率,纔能在市場中生存,從而增加利潤,擴大經營規模,把蛋糕做大,可以使更多人就業;否則,現在能一時保住員工,長遠也保不住。』
馮鵬程表示:『在市場化的進程中,保留下來無法發揮實際力量的員工,對企業的整體工作氛圍也有著消極的影響。』
將視線投回現實,小李所在的企業存在著嚴重的制度問題:部門主義只求保證外部形象,並不在意真正業績;職責范圍的界限很模糊,項目很難推進;行政化嚴重,流程繁瑣;裙帶關系嚴重,曾經有一對夫妻,丈夫5個弟兄和妻子4個姊妹都是同事;中層乾部晉昇困難。如何根治頑疾、推進市場化,或許是昇級軟硬環境時首先應該想到的。
妙手也需仁心:公利和私利的取捨
兩位主人公對國有資產的態度,成為決定衝突結果的關鍵因素。電視劇中情節突變,在與外資博弈的過程中,於志德企圖以銷售合作權換取賄賂,終於鋃鐺入獄,他的改制策略隨之結束。
戲近落幕,兩位主人公在監獄的一次長談更是意味深長,於志德自省晶通是一塊肉,自己不斷地把肉拿出來,放到陽光下曬一曬,再放回去。在這個拿與放的過程中,手上沾了油,捨不得擦掉,反而還盯著原來那塊肉。王貴林則坦言不能忍受這油的骯髒。
劇中銷售利益的處理在包明華看來過於誇張了。『7億元的政府補貼在現實中很罕見。』他笑言,『真正吸引外來資本的在於制度紅利,即政府給與國企的優惠政策和特定領域的外在收益。』
但是,衝突的這一出乎意料的發展,仍無法抹去現實懮慮的投影。包明華說:『非公有化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的漏洞確實存在。而在國有企業民營化、外資運作過程中,資產轉讓的環節裡,國有資產最易流失,因為淨資產估價經常不到國際平均水平的10%。』他以比利時啤酒巨頭英博公司收購福建雪津啤酒為例:盡管雪津僅估價6億元的淨資產值相對58.86億元的收購費,看似大賺,但據他分析,實際上卻虧了,因為雪津應值60億元以上。
電視劇和現實都給國企高管發出了一個警示,在利益誘惑面前,怎麼堅守公利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