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忌醫非為諱疾:精英與草根的矛盾
於志德的入獄將王貴林推向了前臺,他抓住外企失去超國民的政策待遇、急於開拓市場的契機,要求與3家競爭企業合資並同時合作,驚險地解決了他保全員工而資金不足的問題。
馮鵬程認為,兩位主人公的碰撞結果似乎並不符合經濟規律,合資的辦法只能解決部分問題,沒有效益,沒有能人,長久不了。
對這個問題,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一級攝影師、一級導演胡兆洪對中國青年報表示,創作中追求的合理與現實中不同,編劇創作,服從故事內部的邏輯即可,《浮沈》的故事,講得通。
『編劇選擇王貴林是正確的!』胡兆洪認為,『這符合影視創作的規律,滿足了大多數普通觀眾的期望。這些觀眾不是精英,而是最草根的百姓,期望看到弱勢群體受到照顧。而在國企改制的過程中,一般群眾作出的犧牲是普遍的、不爭的事實,這也是觀眾關注國企改制這一題材的重要原因。企業在利益之外更得有社會責任,這立意很好。』
由此看來,王貴林的勝利,可以說是貼近群眾的改制理念的勝利。電視劇需要通過角色來體現理念,王貴林和於志德角色的身上,是兩種改制價值觀的折射。
劇中,於志德西裝革履,只品特定年份的紅酒,只帶陀飛輪名表,一擲千金、金屋藏嬌,儼然新貴。王貴林毛衣棉襖,安於小吃攤,形象潦倒導致出場時差點被外企女銷售誤認為門衛大叔,卻一腔熱血,被笑稱『新時代焦裕祿』。
『藝術和現實有差距,戲劇性的要求也使得形象的差異很極端。』胡兆洪承認,『《浮沈》對國企的現狀做了一些粉飾,改制這個主題只是停留在背景上,而沒有進入到前景中來,無具體涉及,只是多側面敘述。』
但電視劇的觀眾亦是現實改制的關注者,他們對《浮沈》的社會價值判斷,是否真的和以理性為基礎的純粹經濟學判斷相反?原因是什麼?很值得深思。
治哪兒纔能救命:員工和市場的權衡
隨著故事情節落幕,於志德入獄、王貴林重整山河,晶通改制兩位領導人的路線爭鳴似乎告一段落。但胡兆洪指出,於志德的謀取私利是個案,對於大部分懮心改制的領導者,他們仍須作出選擇。
兩位晶通人的衝突核心,即集中於這被劇情繞過去的、未作出的選擇:國有企業走向市場化,對企業利益的追逐和對員工利益的保障,並沒有結果。
於志德認為企業利益優先,必要時只能捨棄工人利益;王貴林則希望能在拯救工廠的同時,盡量保住全體工人。總之,這兩位自比搶救晶通的醫生,一個認為工人是腿,要先救大腦,『等腦子恢復,血液循環加快,加速腿部壞死,腿照樣保不住』;另一個卻認為工人是心髒,和腦子一樣重要,都得下血本全部保留。
改制有時不得不犧牲部分員工的利益,這樣纔符合市場規律,上述受訪的兩位經濟專家這麼認為。但在具體的安排程序上,他們站在了於志德和王貴林之間。『對年輕的富餘工人,可以加以培訓、學習,待企業規模擴大之後,再重新吸收他們。』包明華建議。馮鵬程則認為,針對年輕員工,要適當從收入,晉昇兩方面拉開差距,『對公司老同志,一改制,「?嚓」一下全部不管,是不正確的,要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
『我們見多了英雄,其實應該把目光對准真正的底層。』胡兆洪的話引出了劇中市場利益和職工利益的最大盲點——員工自身,國企改制中員工究竟是可以捨棄的『器官』,還是應該力保的『心髒』?國企員工這個被藝術抽象的群體,包含著一個個復雜個體,他們的利益必然不僅僅是簡單的經濟追求。(實習生王夢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