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以信息化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日前又添新例。自7月24日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婚姻登記信息實現聯網。公民就近查詢婚姻登記信息,不必再去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機關;結婚證、離婚證等證件丟失後,當事人也無須再回原籍補辦。
據民政部消息,下一步還將積極爭取、推動立法改革,探索打破在戶籍地辦理婚姻登記的限制,爲流動人口辦理婚姻登記提供便利。可見,技術進步能夠爲制度變革提供堅實支撐。
先例實際早已有之。信息化浪潮初起時,中央政府發力推進電子政務,在此過程中,同步完成了政府信息公開的技術準備,也促發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出臺。這其中,應是執政者已下決心、有意引導,而信息技術的成熟,恰好爲變革提供了保障。
另一些時候,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則很是戳穿了若干不思進取的藉口。一些政府部門“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明眼人一望便知,其不能按照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的要求及時轉變職能,非不能爲,乃不願爲--藉口沒有了,輿論壓力或能打破“惰政”藩籬。
不管政府部門是早下決心順勢而爲,還是化壓力爲動力,信息技術的普及,確實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伴隨信息化,政務正在更加公開,公權力正在更多陽光下運行,不僅爲政府贏得更多信任,也保障了公衆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社會運行效率得到極大提高,社會運行規範得到整體變革。
隨手可以舉幾個例子。全國法院被執行人信息查詢平臺已經開通數年,在這個平臺上能查詢到法院被執行人在履行法院裁判中的信用情況,大大擠壓了“老賴”的生存空間。全國個人住房信息聯網工作也初步取得成果,這是實現房地產有效調控的必要途徑,對促進房價進一步合理迴歸至關重要。
但陸續建成的這些信息系統,相互之間關聯程度有待提高。不能聯網、缺少整合,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率,也削弱了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技術方面肯定存在難度,但更多阻力恐怕來自部門壁壘、區域壁壘,骨子裏還是部門權力、區域權力這點“小九九”,令一些政府官員明裏暗裏的不情願。比如呼籲多年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子系統次第建成,何時能啓動不同部門間的信息資源整合和交換?
這些問題待解,但非信息化技術所能迎刃而解。信息化能解決的,是一個一個“不願爲”的藉口。當藉口不復存在時,就不宜再“惰政”下去了。□文/鄭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