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持人崔永元日前請在北京“7·21”暴雨中救人的152位農民工吃飯,他本人穿的T恤上印着“請農民工吃頓飯”字樣。這樣的舉動在告訴我們什麼?值得思考。
曾有人統計過,一些發達國家的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是謝謝和對不起。人爲什麼把謝字頻繁地掛在嘴邊?這讓人想起馬三立的相聲。他說爲嘛演員一上臺先鞠躬?並沒有得罪誰,而是表示感謝。謝固然是一種禮貌,更是來自內心的情感;同時還是把一種信號發送給對方,裏面是友好是謙讓是謝意。謝好比一面鏡子,你這樣做了,反射回來的依舊是這樣。崔永元請農民工,其實是代表社會向救人的義舉送出謝謝二字,或許也可以算作一次示範吧。
有人要問,難道謝謝也要示範嗎?答曰:要的。
君不見日前有人下水救起幾位女子,被救者連一聲謝謝都沒說就走了,在網上引起“衆怒”。想一想,用嘴說“謝謝”二字,上嘴脣碰下嘴脣的事,再簡單不過了,被救者恰恰沒有說。其中有禮貌的缺失,有素質的問題,最最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感恩的理念。長期以來,我們鏡頭筆墨多集中在捨己救人熱心助人者身上。其實,被救者被助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爲,其折射的道德良心禮貌素質同樣十分十分重要,它甚至決定着社會善心良心的集體走向。崔永元的舉動,是以一名被救者的角色告知社會,救人是義舉,是應該得到全社會尊重的。我們要懂得領情,我們要懂得知恩,我們要懂得回報。
一個“謝謝”使用率偏少的城市,必然冷漠多熱情少;一個缺少感謝乏匱感恩的社會,某種程度上比見死不救還要可怕。因爲,無感恩之念就不知回報,一顆沒有謝意的心會冷透天地。被救的受益者謝謝崔永元,我們也應該謝謝他。他樹起回報感恩的大旗,在人們心中招展,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