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8月下旬的湖南郴州市永興縣柏林鎮,一場寒流不期而至,氣溫驟降了近十度。雖然屋外下着小雨,路面也已經溼滑,農村電影放映員馬恭志還是按例調整好放映機,跨上了那輛裝滿設備的三輪摩托車,駛向了鎮中心的舊農貿市場。他要在這裏爲鄉親們放電影。
“今天下雨,所以來的人不會很多,但電影我還是要放的,不能讓想看的人落了空。”和記者聊着天,馬恭志絲毫沒有放下手裏的“活計”,支幕布、調焦距……電影的幕光中,這個身高只有1.42米的農村電影放映員顯得更加“弱小”,洗得發黃的白襯衣紮在快提到胸襟的長褲裏,一副飽經滄桑的樣子。
因患小兒麻痹症,馬恭志5歲那年失去了筆直的雙腿,掩在褲管裏的雙腿彎成一個“O”字,像健全人屈腿下蹲的樣子。15歲起,這個殘疾青年挑起重達百斤的電影放映設備,在母親的陪伴下,開始了翻山越嶺的放電影生涯。
看電影的鄉親們說,別看“老馬”腿腳不方便,但只要他答應了別人,不管颳風下雨,馬恭志都會讓人家準時看上電影。馬恭志主要負責柏林、洞口、太和三個鄉鎮的電影放映,24年來,他邁着殘疾的雙腿,挑着超過體重的放映設備,走遍了1000多個村組,累計行程20多萬公里,放映1.1萬多場次電影,觀衆250多萬人次,這相當於永興全縣人口總數的4倍。
“老馬不僅放電影還編了書”,在柏林鎮,鎮紀檢書記陳榮告訴記者,老馬以前給中小學生放電影的時候,經常組織觀後感徵文活動,去年他把其中的優秀文章編成書,取名爲《還想看電影》。
“作爲一名走街串巷的農村電影放映員,我知道農村生活的單調與貧乏,尤其是放電影的時候,我經常能夠感受到農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對於電影文化的渴望。”馬恭志說,組織徵文活動,讓學生們寫出自己的感受,目的在於記憶他們兒時看電影的樂趣,也爲自己的電影事業存點記憶。
從放電影的“馬師傅”到編書的“馬主編”,一路走來,馬恭志獲得榮譽無數。2012年他成了湖南郴州市唯一來自生產一線的十八大代表,再次“升級”成爲“馬代表”。
然而,在鄉親們的眼裏,升級的“馬代表”雖然還是以前放電影的老馬,想看電影的時候他們還依然可以打電話問老馬:“今天在哪裏放電影,放什麼電影,什麼時候再來村裏放一場電影”。但是,他們也發現了變化,因爲老馬現在來放電影的時候,還會經常問些“您對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有什麼建議”“您對現在咱們鄉村文化人才建設有什麼高見”這樣的問題,也經常能看到他拿出如《關於建設鄉鎮數字影視廳的試點調研紀實》這樣的稿件修修改改……
“作爲一名來自最基層的十八大代表,我應該瞭解鄉親們的所需、所思、所盼,把他們的聲音帶到黨代會上去,有責任在自己所熟悉的農村文化領域建言獻策,但我也願意繼續是放電影的老馬,願意爲鄉親們放一輩子電影,這是我的根。”馬恭志說。(記者陳文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