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變平靜遠離路怒
路怒徵,究竟是不是病?
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將其歸因於心理上不安定情緒的累積。“馬路擁堵,汽車的空間又狹小,確實特別容易發作暴怒障礙。”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心理諮詢師王芳告訴記者,“路怒”的人都有類似的不正確的期望,總是認爲任何事都可以完全按照自己設定的方式和時間到達目的地,而不受任何意外事項阻擋。當意外狀況頻發的時候,憤怒就會開始積累,甚至引發負性因素大爆發,導致情緒失控危及他人。
“路怒”更多是一種“遷怒”,是將個人鬱積在心的怨氣或其他不良情緒發泄出來,路上的擁堵和磕碰只是導火索。“如今,不少城市人處於身心亞健康狀態,如易疲勞、易焦慮,缺乏耐心和容忍力等。在這種身心狀態下,受外界刺激的影響,很容易爆發馬路上的爭執和憤怒。”重慶仁格心理諮詢所心理專家趙慶說。
如此看來,要消除路怒徵,最切實的做法是做好自我調節,讓心情“慢下來”。因此,在每次出行時儘量提早出門,讓行車時間更充足,有了時間,在適當情況下還可有意識放慢車速,讓自己儘量從容些。
這幾天,伊藍特意到音像店裏買了幾盤舒緩的音樂CD:“上車就把音樂打開,營造一個讓自己放鬆的環境,好像真的就沒有這麼焦躁了。”
改變車內裝潢、深呼吸、心裏默唸數字等方法,都排在專家支招的前幾位。事實上,嚴格遵守交通法規也是其中不容忽視的一條。要知道,無論路況多麼糟糕,別人的表現多麼差勁,都不是自己違法的藉口,這不僅是對別人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
換一個角度,改變自己的出行習慣也許是更爲有效的方法。馮大爲現在就醞釀如何少開私家車。
“仔細想想,我們夫妻倆的單位離家都不算遠,原來沒有車的日子,在家門口租個公共自行車也挺好。”可現在,車子正越來越成爲生活中的依賴,“下雨天不方便,得開車;大熱天太曬,得開車;起晚了會遲到,也得開車。其實,開車堵路上,不比騎車快多少,都是惰性在作怪”。
“要是不開車,會怎樣呢?也許你需要提前半個小時出門,也許你會遭遇突如其來的風雨,可與此同時,你更會看到身邊四季變幻的風景,同時收穫一份健身的樂趣。”
調查顯示,在美國,每年因爲堵車損失約42億個小時,多消耗約100億升燃油。在汽車越來越普及的國內,這個數字想必會更加驚人,當我們以環境、健康和良好情緒爲代價,卻換來越來越多與自己慪氣時間的時候,確實該想想如何改變了。
過幾天的9月22日,是全國第六個無車日。
和以前沒車想開車一樣,如今車多的時候,我們出行也不妨考慮不開車或少開車。那同樣也是一種時尚而實用的生活選擇。
第四軍醫大學心理學專家施旺紅教授:路怒徵實際上是一種焦慮徵。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導致城市居民的壓力過大,開車時,通過對機械的操作能滿足人們的成就感,但這種成就感一旦遭到破壞,就會引起攻擊心理,藉以發泄壓力。避免路怒徵,換位思考很重要。人們往往認爲自己的行爲是有原因的,卻不能理解別人也會有各種原因。遇到不文明的駕駛行爲,不妨換位思考,爲對方找找“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