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8歲的俞佳友,自言“農民的兒子,如今一小記”。他樂爲農民寫稿,善助農民脫貧。同事誇他說:“腳沾泥巴做新聞,自有芬芳撲面來。”
俞佳友是江西人,當過兵,做過通訊員。34歲,他考入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當記者。在城市裏,他的穿着與談吐都顯得很不“洋氣”。妻子曾想給他添置點體面的“行頭”,卻總被拒絕——“衣服穿得乾淨就好,做記者就是要普通一點。”
2007年錢江潮發生卷人事件,記者被安排撤離後,俞佳友在打撈現場仍然蹲守兩天兩夜,做出6個版的獨家報道。2008年初杭州遭遇嚴重冰雪災害,他從家中踏雪徒步6小時到報社,一路走一路採訪,寫出的稿子很生動。
2008年12月,浙報集團公開選派農村工作指導員,俞佳友第一個報名並當選。得知自己要去的青田縣萬阜鄉是一個貧困山鄉、近萬名村民散居在山上時,爲了“搶”爲鄉親們做事的時間,他開着私家車下了鄉。
最初半年裏,他走訪了在家的村民後,心裏不是滋味,“這裏的日子不比我老家江西農村”。“捐點錢,只能讓人暫時告別貧窮。要讓村民年年有錢賺,還是走適合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子。”俞佳友判斷,沒有工業的萬阜鄉空氣清新,適合種高山蔬菜。他開着車,挨家挨戶送蔬菜種苗。
俞佳友和鄉幹部一趟趟跑杭州,申請高山蔬菜進超市所需的條形碼,設計並註冊了“劉基菜園”商標。他聯繫加工商,在意大利開了第一家萬阜乾菜銷售店。他還在《浙江日報》上發表大量報道,並通過網絡銷售高山菜。
如今,萬阜鄉的高山蔬菜成爲溫州市“菜籃子”後方基地。萬阜鄉黨委書記章平說,預計2012年高山蔬菜可爲全鄉村民帶來1500萬元收入,人均純收入可達7500元,比4年前翻了一番。
做農村工作指導員沒有寫稿任務,可在萬阜鄉的兩年多時間裏,俞佳友記滿了9個採訪本,利用晚上時間寫稿,發了230餘篇稿件。他還幫鄉里的學校募集70多萬元,建起操場、圖書館和電腦室。
俞佳友下鄉一年期滿時,村民代表從山裏趕到省城,將聯名信遞送給浙報集團黨委,懇求他再留一年。2011年6月,鄉親們儘管捨不得,但也不好意思再留俞佳友了。
回到省城的俞佳友成了報社記者部副主任,可他依舊爲鄉親們做事。浙報集團抽調年輕優秀骨幹記者,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佳友民情工作站”,並在報上推出“佳友民情快車”專欄。
一年多來,“佳友民情快車”從司空見慣的事情中挖掘新聞點,刊發170多組來自基層一線的鮮活報道,解決了40多萬羣衆喝水難、賣桃難、賣菜難、賣糧難、看病難等難題,還發動社會力量爲困難羣衆捐款近3000萬元。
俞佳友領銜報道的《那雙手,不忍多看——關注大山深處空巢老人洗衣難》刊發後,幫助山區一萬多名空巢老人解決了洗衣難問題;《媽媽,你不要走遠——關注留守兒童母親在家門口找工作》刊發後,2000多名留守兒童母親在家門口找到工作;《誰爲那杯水保溫——關注環衛工人工作間隙的喝水問題》刊發後,讓寧波3萬多名環衛工人工作間隙喝到了熱水……
“人民羣衆是新聞工作者的根。當看到我的報道對象,特別是困難羣衆開始擺脫困境,我就感到很幸福。”俞佳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