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再過一個月,爭取連任的美國民主黨籍總統奧巴馬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就要接受美國選民的評判,在大選中一決高下。
美國經濟被外界普遍認爲是今年大選中最爲重要的議題。“得經濟者得天下”,奧巴馬和羅姆尼均心領神會,但如何在“經濟戰”中拔得頭籌,兩人陷入苦鬥,互有攻守卻很難打垮對方,處於緊張膠着的狀態。
奧巴馬的最大難題
對於奧巴馬來說,擔任總統四年交出的經濟成績單並不理想。經濟可說是他的最大難題。眼下美國經濟總體狀況仍不景氣,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終值按年率計算僅增長1.3%,低於第一季度的2%。
外界最爲看重的失業率數字仍然偏高。雖然今年9月美國非農業部門失業率較前月下降0.3個百分點,降至7.8%,終於跌破8%大關,但這一失業率,依然難以成爲奧巴馬可以炫耀的政績。
如果說四年前小布什執政末期的嚴峻經濟形勢爲奧巴馬入主白宮創造了至爲關鍵的有利條件,今天奧巴馬想繼續把搞砸經濟的帳全都記在小布什和共和黨頭上,就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了。畢竟四年時間也不算短,奧巴馬將不得不爲經濟現狀承擔領導責任。
2010年的美國中期選舉,民主黨丟掉衆議院的控制權,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選民對奧巴馬重振經濟乏力的不滿情緒。事實上,奧巴馬在實質性重振美國經濟方面建樹並不多,其宣揚的經濟政績也多有誤導選民之處。
10月15日(提前出版)的美國《時代》週刊披露,奧巴馬引以爲榮的“創造超過50萬製造業崗位”,其實有意遺漏了負面信息,那就是奧巴馬2009年就任總統以來,美國其實也損失掉了大約上百萬個製造業崗位。
共和黨控制衆議院,給奧巴馬的執政帶來不小壓力。奧巴馬有關經濟議題的不少決策在國會鎩羽而歸。去年因民主、共和兩黨僵持不下,美國還遭遇了債務危機,歷史性地失去了3A主權信用評級,令美國的償債信譽遭受打擊。
然而,美聯儲上月宣佈的新一輪量化寬鬆措施,決定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對於奧巴馬來說纔算是真正的“及時雨”。有了美聯儲的有力支持,股市立即呈現出暫時的繁榮景象,道瓊斯指數創下五年來新高不足爲奇,經濟數據也反映出短期樂觀的態勢。
羅姆尼大概會爲自己頑固堅持撤換美聯儲現任主席伯南克的主張而感到後悔。在美聯儲做出量化寬鬆決定後,羅姆尼團隊予以憤怒抨擊,但也無法挽回在這場“短兵相接”較量中的失利。
美聯儲的措施無疑有利於奧巴馬連任,但對於美國經濟是否有利則值得商榷。考慮到美聯儲之前推動的兩輪量化寬鬆都效果不彰,這輪寬鬆預料也很難給美國經濟以實質上的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