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猶縣位於江西省西南邊陲,贛州市西部,地處贛州市“半小時都市經濟圈”。東鄰南康,南連崇義,西接湖南桂東,北毗遂川,全縣總面積1543平方公裡,轄5鎮9鄉,131個行政村,總人口30.9萬,素有“水電之鄉、旅游之鄉、茶葉之鄉、觀賞石之鄉”的美譽。近年來,上猶縣先後榮獲“中國最具魅力生態旅游大縣”、“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中國低碳旅游示范縣”、“中國最具影響力文化旅游百強縣”和江西省首個“中國觀賞石之鄉”等稱號。
一、歷史沿革
上猶縣建縣於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因境內有大山,狀似猶蹲,高聳於場治北面,古稱大猶(猷)山(即今油石嶂),山下有猶水(即今油石河)。治所建於大猶山之南,猶水口上側,故名上猶。
南唐建縣以後,宋朝寧宗嘉定四年(公元1212年)改名為南安縣;元朝十六年(公元1279年)改為永清縣(不久即復名上猶縣);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設立南安府,轄大餘、南康、上猶三縣,上猶仍屬南安府;清承明制,上猶仍居南安府,隸江西布政使司。
中華民國元年,上猶縣為省直轄縣,曾先後屬於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區、第四行政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上猶屬湘贛省蘇維埃政府。1949年8月16日上猶解放,成立上猶縣人民政府,隸屬贛州分區督察專員公署。
二、文化名勝
上猶歷史悠久,在原始社會晚期就有了人類活動。自南唐保大十年改上猶縣至今,留下不少歷史古跡和古建築。主要有:
陽氏宗祠:上猶是北宋名士陽孝本故裡,現上猶縣安和鄉聯合村陽孝本故裡仍保存有“蓮花井”、“陽氏宗祠”等文物古跡。
西晉摩崖石刻:位於上猶縣雙溪鄉大石門村口雙溪河與大坑溪河合口處之南,長九米,寬四米,呈橢圓形似龜背,故名龜子背。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考古隊采訪時稱:“江西第一碑”。
東山寺:位於上猶縣城東山半腰,古為上猶“八景”之首,始建於宋代,元代御史哈麻有詩刻於懸崖,明代建書院於此,清代咸豐年間重修至今。現在長年香火不斷,每逢初一、十五,游人如織。
青廬寺:位於上猶縣陡水鎮青廬山玉屏峰下,始建於明代,大雄寶殿面積近500平方米,是寺廟堪輿作品中的精品。
登龍塔:在上猶縣城東郊,塔高26米,為明代萬歷年間建造,清光緒年重修。
文興塔:位於上猶縣城南山上,塔高26米,為明代永樂年間建造。
三、風土人情
上猶縣鄉土民俗風情充滿濃郁的客家文化特質。客家文化中姓氏宗族、民居、飲食、服飾、民間文藝等諸多民風民俗在上猶得到了完好的保護和傳承。上猶已收集的民間燈舞有17種,民間鑼鼓牌、嗩吶牌40多種,民間山歌300多種。其中,上猶“九獅拜象”、“客家門匾”、“客家鑼鼓”、“端午賽龍舟”、“奇石文化”獨具特色,既具有客家民俗的本土特色,又具有濃厚的民俗風情。目前,“九獅拜象”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門匾”成為各界研究客家文化的重要基礎,每年都迎接各種學術團體的考察;“上猶奇石”更已成為上猶的一張響亮名片,連續舉辦兩屆贛州奇石展覽會,不少藏石作品在全國榮獲金獎。
四、資源優勢
1、生態資源:上猶縣生態環境優良,是贛、粵、湘三省交界處保存完好、融山水於一體的生態功能區。森林面積96.5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1.4%;全年空氣質量穩定在1級,水質基本在1、2級,上猶江是長江流域保持最好的水系之一。
2、旅游資源:上猶縣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擁有五指峰、陡水湖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一個省級風景名勝區、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一個省級地質公園,是贛、粵、湘三省邊際區域生態旅游的璀璨明珠。
3、水電資源:上猶縣是全國最早的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之一,境內擁有湖泊、水庫、山塘1600多座,庫容10億多立方米;擁有大小水電站46座,總裝機容量18萬千瓦,年均發電量近7億度。其中,上猶江水電站是中國第一座壩內式水力發電廠,被譽為“江西水電母廠”。
五、產業發展布局
上猶縣突出抓好生態工業、“兩茶一苗”(茶葉、油茶、珍貴綠化苗木)產業和生態旅游業,著力提昇二、三產業比重。
工業經濟主要以玻纖及新型復合材料、精密模具兩大工業產業為主導,大力發展生態、低碳產業,積極培植優勢產業集群,打造江南最大的玻纖產業基地、全國知名的模具產業基地。同時,按照“產業集中、土地集約、布局科學、功能完善”原則,拉大園區框架,積極推進上猶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建設,5年內達到萬畝規模。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上猶縣把茶葉、油茶和珍貴綠化苗木“兩茶一苗”產業確立為農業主導產業,堅持以產業基地建設為切入口,著力培育龍頭企業,不斷鞏固提昇主導產業,加快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產業發展。目前,全縣茶葉面積6.29萬畝,油茶面積35萬畝,珍貴綠化苗木3萬畝。
第三產業主要是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上猶縣依托生態和區位兩大優勢,緊抓與贛州市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機遇,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游,打響“夢裡水鄉•尚游上猶”旅游形象品牌,把上猶打造成全國知名的生態旅游目的地。上猶縣加快啟動和建設陡水湖、五指峰4A級景區,在猶梅線一級旅游公路、森林小火車沿線,以園村、洋田、白水寨為重點,打造2個至3個4A級鄉村旅游景區,不斷提昇旅游產業承載力。同時,不斷完善吃、住、行、游、購、娛的功能,形成了較為完整又富有上猶特色的旅游產業鏈。今年前三季度,全縣接待游客38.8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4366.13萬元,分別同比增長41.23%和49.38%。
六、宜居城市創建
上猶縣搶抓機遇,積極策應《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乾意見》出臺帶來的外部環境、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變化,加快與贛州市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步伐,努力把上猶打造成宜居、宜游、宜業的生態功能區,將上猶建設成贛州特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投資2200多萬元新建城西大道重大節點工程——上猶大橋,預計年底全面竣工通車;投資近2億元建設連接贛州市中心城區的便捷通道——迎賓大道,年內與贛崇高速公路同步通車;啟動文峰新區,推進南河湖開發建設,不斷拉大城市框架。同時,上猶縣以生態宜居城市創建為主抓手,深入開展“告別白色污染•呵護綠色家園”專項治理活動、城區“治髒、治亂、治堵”工作和“森林進城”工程建設,加快建設縣文體中心、旅游文化城省級示范幼兒園、新區醫院等工程,為居民營造舒適、方便的宜居環境。目前,上猶縣城建成區面積9.82平方公裡,城鎮化率為41.6%;城區人均公共綠地12.16平方米,綠地率為40%,綠化覆蓋率為44%。
七、經濟社會發展
上猶縣創新發展理念,優化發展思路,大力實施“同城發展,綠色趕超”戰略,堅持大做項目、做大項目,以大項目推動大投入,以大投入促進大發展,重大項目建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全縣經濟社會社會發展勢頭穩健,綜合實力和發展後勁明顯增強。今年前三季度,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9.4億元,同比增長12.9%;實現財政收入3.75億元,同比增長32.1%;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9.2億元,同比增長14.6%。
今後,上猶縣將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引,大力開展“永遠熱愛黨永遠跟黨走”主題教育活動和“立說立行比速度,攻堅破難比質效”活動,加快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上猶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