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這是過去人們對單調的農村文化生活的形容。而在江西省樟樹市張家山街道,農村文化活動卻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每年開展的各級、各類羣體性活動不下300場(次),參與農民多達5萬人次。
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張家山大力培育和發展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農村文化,農民羣衆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40多年來,該街道先後榮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全國羣衆體育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政府投入爲先導,聯動社會資金
多年來,基於政績考覈體系和一些體制性因素,一些地方對農村文化投入不積極、不主動。但近20年來,張家山街道投入文化事業的資金超過1500萬元,其中基礎設施投入1000多萬元,日常活動組織開展經費平均每年10多萬元。
“政府對農村文化事業捨得花錢,看重的是文化潤物細無聲的教化和粘合作用。”街道黨委宣傳員沈桂平說,張家山不僅是樟樹市首個財政收入超億元的鄉鎮(街道),更是當地連續多年的信訪、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經常性組織開展羣衆性文化活動,有利於村組之間、羣衆之間增進感情、融洽關係,從而有利於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張家山重視農村文化事業,最早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1971年,第一次全國農村體育工作大會召開,張家山的文教幹事熊英華參加了會議。他回來後,張家山舉辦了首屆農民運動會,之後的歷屆黨政班子都把辦好農民運動會作爲雷打不動的大事,至今已連續舉辦了41屆。從那時起,各村組、學校就紛紛自發成立了籃球隊、排球隊、田徑隊等體育運動隊和各種文藝宣傳隊。
在張家山,當地民營企業作爲一股新興力量,也主動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中來。樟樹啤酒有限公司連續5年贊助了街道農民運動會,還出資購買了音響、投影機等專業設備,在廠區內修建了燈光舞場。公司副總經理徐士珍表示,投資文化是花小錢辦大事,有利於增進員工的凝聚力和對企業的歸屬感。
培養文體活躍分子,扶持鄉土能人
“馬步扎穩,腰不能塌……”每週五下午,上小潭村村民曾慶榮都會趕到張家山學校,向孩子們親授當地特色武術——字門拳。45歲的曾慶榮是當地有名的武術家, 2010年以來,他被當地3所學校聘爲武術教師,每週到各校給學生上2節武術課。
在張家山,像曾慶榮這樣熱衷於農村文化事業的骨幹有400多人。“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離不開骨幹的帶動。張家山農村文化骨幹紮根在農民身邊,是農村文化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領者。”沈桂平說,他們牽頭組建了腰鼓隊、舞龍隊和運動協會等羣衆業餘文化活動團體57支,挑起了當地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任。
徐士珍是土生土長的張家山人,讀書時就是學校的文藝活躍分子,她的健身舞跳得有模有樣,被衆人推選爲“領隊”。
“這些農村文化骨幹中,除了一些是農民自學成才的,絕大多數是學校培養出來的。”沈桂平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張家山每所中小學校都成立了體育隊和文藝宣傳隊,一到下午,大家就在專職文體老師的帶領下進行訓練。這不僅打牢了農村文化的根基,也培養和儲備了一批新生骨幹力量。
最受追捧的廣場舞、健身操,參加者多達1200人
有投入、有陣地、有骨幹,發展農村文化還缺什麼?沈桂平覺得,關鍵還要有羣衆的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的成效,最終取決於農民羣衆的參與程度。
“近年來,一些地方在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的時候,臺上熱熱鬧鬧、臺下冷冷清清,形成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尷尬景象。”沈桂平認爲,這是由於活動次數太少、內容老套,時間長了農民就失去了興趣。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張家山的農村文化活動卻很受歡迎,羣衆參與率高達70%以上。沈桂平解釋說:“這麼多年來,我們在不同層面、不同時節組織了一系列農村文化活動,比如街道有春節農民運動會,村、組有村級運動會,學校有傳統武術進校園;端午節有龍舟賽,夏季有農民游泳、籃球等比賽,秋季有傳統武術表演等等。”符合農民口味、貼近農村習俗的活動常態化開展,讓越來越多的張家山農民由“看客”變成了參與者。
除了開展有鄉土氣息的文體活動,張家山農村文化活動還不斷融入了新的元素。沈桂平說:“以前是鑼鼓一響、綢子一甩,大戲小戲就登場,但放到現在卻不靈光。農民的眼界日益開闊,口味也越來越高了,眼下最受張家山婦女追捧的是廣場舞、健身操,參與人數多達12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