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網友們曬出的“老物件”
網友懷舊物品五花八門:梳子、手錶、日記本、影子、脂肪……
“在你人生的道路上有沒有那麼一件伴隨你多年的東西?你幾次搬家行李再多也捨不得丟掉,物是人非,可能陪伴在你身邊的人一換再換,你的生活不斷在改變,但是隻有它一直陪伴在你的身邊,它是什麼?和你又有着怎樣的故事?”
這段讓人心裏發酸但又暖暖的話,是豆瓣網上一個名爲“曬曬在你身邊陪伴你最久的東西”的活動說明。離活動設定的結束時間還有兩個多月,豆瓣上已經有幾千名網友參加了活動,而且活動從豆瓣網擴展到微博、論壇中,網友的參與熱情越來越高。
□歸納
在豆瓣原帖中,這個活動的類型標籤爲“留住”——或許,活動的發起者雖然沒能預料到那些五花八門的物件,卻把握住了網友們的心理。不一樣的物件,表達的都是想要挽留的情緒,然而,在不同答案的背後,想要留住的東西依然有着細微的差異。
梳子、手鍊、手錶、錢包、杯子、鑰匙包、指甲刀、日記本……這些生活中的小物件是被提及率最高的,而這些東西,或者爲某人所贈,所以珍惜;或者不經意間丟失,所以懷念;或者因爲見證了某個重要時刻,所以不捨……越是看似普通的物件,背後越有着不同尋常的故事。
說到故事,就一定會有人。而“人”這個似乎不應該被稱爲“東西”的存在,卻是不少網友給出的答案,如男朋友、父母、老公、朋友等。
對於此類答案,不需要去細看故事,就能想到這背後濃濃的情意。正像網友“丟丟”所說的那樣,對於很多人而言,親朋的陪伴是他們幸福感的來源,而且他們自信這是一份不會失去的情感。大概是抱着類似的心思,還有網友提到了“爸媽的囑咐”“初戀時傳的紙條”等。
三年、五年、十年甚至半輩子,在曬東西時,很多網友不由得發出了時間如白駒過隙的感慨。“這些以爲很漫長的歲月,就那麼輕易溜走。剩下的,是不經意地想起和感嘆。”網友“小蟻爺”如是說。然而,有些網友卻連這樣感嘆的機會都沒有了。
“想了半天,居然什麼也想不起來。大概我真不是一個念舊的人。不該留的都扔了,留着的到有一天該扔也扔了。如此新舊交替,也許只有名字是陪伴我最久的東西了,而且將一直陪我下去。”網友“精分少年金小婕”的這段話令人神傷,卻也是不少網友給出的答案。苦思冥想而無所得的網友不只是這一個,甚至有人感慨地說“除了自己的影子,就一無所有了”。
與以上這些答案都不同的是,有些人發現,陪伴自己很久的東西,和感情無關,純粹是因爲貴重或者沒必要換而在自己身邊保留了很長時間,如網友們列出的身份證、筆記本電腦等,還有一些,則是網友們想拋棄卻做不到的,如“一身的肥肉”“脂肪”。然而,這類非主流的帖子只不過是調味劑而已。
□懷舊者說
懷舊達人封原:
“90後”懷舊是因爲有舊可懷
如今,懷舊已幾乎沒有年齡限制,參與曬老物件的網友不乏“90後”。
“80後”大男孩封原是個懷舊達人,他藏有兩千多件老物品,不久前還曾在天津舉辦過“80後”懷舊展,現場發現,對展覽感興趣的不僅是有共鳴的“70後”“80後”,同樣也有“90後”。
按照封原的看法,懷舊是人自然的生理反應,一般30歲左右就到了懷舊的年齡。而針對“90後”也開始懷舊的現象,封原解釋說:“之前的人也懷舊,但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物質生活貧乏,懷舊時基本都是去哪兒游泳了這樣的事件。而‘80後’‘90後’童年時的物質生活極其優越,有太多的東西鐫刻在他們的記憶中,特別是‘90後’這代人,有太多的‘舊’可以懷。”
□鏈接
那些年,我們共同的記憶
“曬曬在你身邊陪伴你最久的東西”是網友有意識發起的活動,其實,還有更多類似曬出老物件的活動,在網友不經意地參與中形成了規模。
“愛媽式”毛衣
去年,某奢侈品牌推出的一款標價三萬四千八百元的針織毛衣,因爲其圖案極像上世紀八十年代流行的“走麻花”手工織法而備受關注——當時的孩子,幾乎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由媽媽或者其他親戚親手織的毛衣。因爲這個原因,還因爲諧音,這款毛衣被稱爲“愛媽式”毛衣,並且,很多網友都在網上秀出了自己的毛衣,事件演變爲一場集體懷舊。
親切的國民牀單
今年9月份,網友“阿茲海默症的柚子”發了一條微博,抱怨貓咬壞了自己的耳機,並且配了一張圖,背景爲牀單。很快,衆多網友發現圖中的牀單是如此熟悉而親切,於是紛紛跟帖“我家曾有過”“我家也有”,甚至有網友翻箱倒櫃找出了被壓在箱底的牀單。
這條意外走紅的牀單被稱爲“國民牀單”,成爲人們懷舊的又一個藉口。
□微評論
生活中,各類用品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很多物品就像如今的很多流行歌曲一樣,在人們的生活中各領風騷幾個月,然後,現代人接觸了太多信息的大腦,就像高速運轉但缺乏感情的電腦一樣,對這些物品毫不留情地按下了刪除鍵。
然而,很多時候,東西用得時間久了會形成慣性,感情濃了會產生依賴,故事多了會提高東西的附加值,所有這些人和物的親密接觸,都會使得人的記憶對舊東西的刪除並不徹底,在遇到某些刺激時,記憶的火花就會被點燃。與其說這是一種懷舊,不如說這是人們保留曾經生活印記的本能。
無論多麼溫暖的過去,回憶起來總會有些傷感;無論多麼讓人悲傷的過往,回頭去看時總會多些淡然。
所以,類似的活動,總是同時籠罩着溫情和傷感的雙重色彩。
本組撰文本報記者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