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二任期就職典禮前夕,美國總統奧巴馬16日高調公佈一攬子綜合性控槍對策,然而面對美國社會槍支暴力痼疾,這套調門高、姿態足的“組合拳”,究竟能否打出且擊中要害,眼下只能打上一串問號。
首先,奧巴馬若想在行政層面推動控槍,有賴國會立法支持。而現實卻是,反對一方、尤其是擁槍利益集團的影響力不可輕視,並早已放話“攔截”控槍措施,缺乏足夠盟友的奧巴馬將不可避免地在國會遭遇阻力。
其次,美國控槍的民意基礎依然不夠牢固。不可否認,桑迪胡克小學的惡性槍擊事件爲控槍帶來一些動力。20個稚嫩生命猝然而逝,刺激民意在短期內發生改變。一項民意調查顯示,52%的美國人傾向於認爲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反映出更深社會問題,而在去年夏天科羅拉多州發生電影院槍擊慘案後,近七成受訪者傾向於將問題歸咎於個體。
但當悲劇逐漸淡出人們記憶時,民意是否足以支撐控槍舉措得以實施,仍存在變數。15日公佈的一項民調顯示,儘管多數美國人對控槍建議表示贊同,但只有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爲,推動更嚴格的控槍立法屬當務之急。
說到底,槍支問題是美國社會的“過敏源”和“慢性病”,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複雜的社會背景,它涉及立法、執法、教育、安全等多個層面,既有利益的糾葛,也是文化使然。在美國,公民持槍是憲法修正案賦予的權利,平民持槍總數達2.83億支。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羣體,控槍談何容易?因此,華盛頓的慣常做法是,“把鐵罐踢得再遠些”。
在熱鬧喧囂的2012美國大選中,無論是最終獲勝的奧巴馬,還是飲恨敗北的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都在有意迴避控槍議題。而奧巴馬本人自2009年1月上任以來,在控槍方面也沒有着力推動新舉措或取得任何實質成果。
如今,沒有尋求連任的牽絆,距離國會中期選舉尚有時日,2013年可謂奧巴馬第二任期的“黃金時段”。奧巴馬會否利用這樣一個稍縱即逝的機遇,不惜搭上民主黨的政治利益,真正賣力推動控槍仍有待觀望。畢竟,他在首個任期同樣的“黃金時段”內,強力推動至今仍存爭議的醫改法案過關,結果刺激民意鐘擺反彈,連累民主黨人在2010年中期選舉中大敗。
前車之鑑猶在,更何況在兌現選舉承諾、鞏固政治利益、書寫歷史等多重考量下,減赤、稅改以及移民改革纔是奧巴馬第二任期的重中之重,他本人和國會兩黨陣營都心知肚明,並在爲此摩拳擦掌。因此,究竟該勻出幾分火力給控槍議題、其政治籌碼又有多重,恐怕正是白宮眼下默默演練的數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