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痛恨腐敗,理所當然。我們可以理解那種對貪腐受到應有懲治拍手稱快的心情,然而,由此就將趙紅霞稱作反腐英雄,委實有違法治精神。從目前披露的案情看,趙紅霞事先沒有反腐動機,事後沒有舉報行爲,只爲獲得所謂“服裝銷售獎”,就參與到對官員的色誘和敲詐,怎麼說都難稱光彩,也難逃違法嫌疑。
趙紅霞的罪與非罪,最終都會由法律去判定。真正值得深思的是,部分公衆只問目的、不問手段的心態究竟緣何而生?怎樣才能讓人們更加堅信法治的力量,而不是把興奮點聚焦於劍走偏鋒的“色情反腐”?畢竟,再多的趙紅霞,也不可能“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懲治腐敗的威懾力,不是來自“以黑制黑、以惡制惡”的偶然事發,而是來自“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制度必然。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悖論,痛恨腐敗卻沉溺於桃色情結,對“意外反腐”的興致高過了“制度反腐”。同情弱者,卻每每在正義的旗號下消費弱者,給弱者帶來更多的傷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們經常用個人好惡左右價值判斷,用價值判斷取代事實判斷。可以想見,如果缺乏對社會公義的共同堅守,一地雞毛過後,不過又是一場狂歡而已。
在利益訴求多元、價值觀念多樣的今天,每個人都有心目中的“正義”。但對於一個國家和社會來說,如何看待色情暴力,尊重他人權利?在這些基本價值面上,必須建立起應有的共識和標準,尤其需要文明理性的法治判斷。就此而言,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是全社會都應共同面對的課題。法治中國的建設,既離不開自上而下的制度推進,也依託於整個社會的理性投入。範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