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有統計數據顯示,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那麼,經媒體廣泛報道後,“舌尖上的浪費”在年終歲末的申城餐飲市場狀況如何呢?近日,記者暗訪了黃河路美食街、乍浦路美食街和浦東碧雲社區的一些餐館,查看丟棄剩飯剩菜的泔腳桶,從細節處窺見端倪。炒雞蛋幾乎整盤被倒
昨天下午2時許,午市後的黃河路美食街漸漸恢復了平靜。各家餐館裏面卻忙得熱火朝天,主要是洗碗和倒泔腳。走進餐館後面窄小的弄堂,許多餐館把後廚都“擴張”到了弄堂裏。由於是美食街,餐館一家接着一家,放菜的貨架、倒菜的泔腳桶雜亂無章地擺放在後廚門對着的弄堂裏,連成一片,地上積着一層厚厚的黑色油垢,滑膩膩的,行人不當心就要摔倒。
在一家飯店的後門,放着個七八十釐米高的泔腳桶。記者剛要走近,一個服務員推門出來,手裏提着個大盤子,盤子裏幾乎是完整的一盤炒雞蛋,被匆匆倒進泔腳桶。隨後,記者走到泔腳桶前,看到泔腳桶已經裝了半桶,除了炒雞蛋,還有炒豆芽、散碎的排骨、魚頭。而其他餐館後的泔腳桶裏有大量倒掉的米飯、麪條。
盤裏留了大半條魚
入夜,黃河路美食街依然熱鬧非常。昨夜21時45分,記者走過臨街的每一家餐館,透過玻璃窗看到了許多服務員清理餐桌的場景:在鳳陽路口的一家飯店,兩對青年男女剛剛離去,桌子上點的一盤香乾馬蘭頭動也沒動,被倒掉;隔壁的一家餐館,桌子上還有大半條清蒸鱸魚和一盤吃了幾口的雞毛菜,也被倒掉……
22點,一羣年輕人結束聚餐,前呼後擁走出一家飯店準備離去。一個小夥子問另一個開車的年輕人:“兄弟,沒吃掉的東西要帶走嗎?”那人一邊打開商務車的後蓋,一邊回答:“黃酒帶走,小菜就算了吧。”
在乍浦路美食街,許多餐館後的泔腳桶或垃圾桶裏,主要“內容”是剩飯、吃剩的麪條和蔬菜。浦東碧雲社區的一家以做貴州菜爲特色的餐館人士告訴記者,前幾年許多企業辦年會時,浪費情況很嚴重,“基本上點菜都是點了再說,結束就走人”,今年的情況好很多,“基本桌面上能吃掉90%,倒掉不多”。
倡議“半份菜”
自中央要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以來,多地的餐飲協會提出了“半份菜”的倡議,並得到了許多餐飲企業的積極響應。
記者採訪滬上多家餐飲企業發現,有些企業早已有“半個例份”的做法,有些企業自認爲菜量不多,半份幾乎沒人點,所以不設“半份菜”。肇嘉浜路上的一家知名餐館負責人告訴記者,數年前就有“半個例份”的點法,雖然消費者點得不多,但還是充分肯定。
“吃不了,兜着走”。滬上大多數餐館都提供打包服務,可免費提供打包盒的並不多,打包盒價格多在5毛錢至1元錢之間。民俗學者認爲,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種不好的觀念。吃完飯打包,是小氣、摳門的代名詞,而且吃完剩下許多飯菜,還被錯誤地套上“年年有餘”的所謂“口彩”。其實,在國外,吃不完的飯菜打包是非常正常的,消費者認爲這是自己的權益和高素質的表現。
所以,他認爲,應該提倡有條件的菜餚可以有“半份菜”,餐館可以提供限量的免費打包盒或每個打包盒象徵性地收取1毛錢來引導消費者不浪費。而且,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現在大家常常關注菜餚的浪費,而並未對米飯、麪條等主食的大量浪費引起重視。
本報記者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