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苑廣闊
在長沙人民西路立交橋下,住着一羣流浪者。他們白天蝸居在立交橋下,晚上出來撿廢品維持生計。幾天前,他們被從這個“家”中“趕出”,臨時睡在立交橋下停車場旁的人行道上。5日下午2點多,流浪者夏元強告訴記者,他們又要“搬家”了。臨時用來睡覺的人行道被人潑了水,他們只能另尋他處。(2月6日《瀟湘晨報》)
其實這些流浪漢對“家”的要求一點都不高,他們只是想找一個可以躲避風雨和嚴寒的地方,比如廢棄的建築、比如縱橫交錯的立交橋下。可是,即便是這樣一個願望,也屢屢無法實現,他們先是被從廢棄建築物中趕出來,不得不睡到了立交橋邊的人行道上,現在,人行道上又被潑了水,他們不得不再次失去了自己的“家”。
發生在長沙街頭的事情,在全國其他城市也時有發生,只不過驅趕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有的地方在立交橋下澆築水泥錐,有的地方在立交橋下大擺“鮮花陣”,共同的目的就是讓流浪漢沒有立足之地,知難而退。如果問問這些有關部門爲什麼要這麼做,回答聽上去也無不冠冕堂皇,比如爲了城市的整潔衛生,爲了維持環境秩序,還有的說是爲了防止流浪漢凍死街頭。
城市環境的整潔、衛生和秩序,當然是我們想要的,但一定要以驅趕流浪漢的方式來獲得嗎?城市越來越漂亮,那麼就應該讓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城市的溫暖,享受到城市發展的“福利”,“每一個人”,自然也包括這些因爲各種原因而流浪街頭的漂泊者。
從某種角度說,我們理解有關部門履行職責的難處和驅趕流浪漢的良苦用心,但是流浪漢是一個世界性現象,在世界任何一個城市的街頭都有流浪漢身影的現實語境下,驅趕肯定不是最好的應對辦法。即便是爲了幫助他們,不是也應宜疏不宜堵,應疏堵結合嗎?水泥錐,鮮花陣,潑冷水,哪裏看得到一點疏導的影子,幫助的影子?有的只是冷漠的驅趕,無奈的躲藏。
街上的鞭炮聲日漸密集,年的腳步越來越近,有一些人,他們將在哪裏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