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月20日,雲南省楚雄州永仁縣一水庫乾涸,許多水生昆蟲枯死在壩底。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已經連續120多天未降雨,乾旱情勢嚴峻。據雲南省水利廳稱,受2012年降水偏少和近期持續晴熱天氣影響,雲南部分地區出現乾旱,目前全省已有60.4萬人、33.5萬頭大牲畜出現不同程度飲水困難。這是雲南自2009年以來連續第四年乾旱。中新社發 任東 攝 |
2013年春,雲南省的連續乾旱進入第四個年頭。中新社記者一行來到正在遭受重特度乾旱的雲南省楚雄州采訪。
今年剛40歲的李學富,多半頭發已經灰白,手上滿是厚繭,在哀牢山深處的雲龍村當了10多年村官的他,面對連年旱情無奈地說道:“這幾年,村裡完全變了樣。”
雲龍村是雲南乾旱最為嚴重的地方之一。130多天滴雨未下,水庫、水井完全乾涸。當地政府連續兩年在每家每戶修建的家庭小水窖,成為村民唯一的“水源”。
“這樣缺水,村民們都不捨得澆水種地”,李學富扛著鋤頭來到地裡,一鋤挖下去,十幾厘米深仍是沒水分的乾土。“我們村已經5年沒有再種過水稻。有錢人家買米吃,條件差的只能靠政府救濟糧,或是吃包谷飯。”
土地本是農民賴以生存的資本。在雲南旱區楚雄,許多農民卻不得不選擇放棄土地,踏上背井離鄉之路。李學富說,“雲龍人觀念保守,世世代代都守著土地活著。如今,村裡40歲以下的青壯年幾乎走光了。”春節剛過,他的兒子、兒媳、女兒都去省城昆明打工,“原本1100多人的村子,如今只剩下600多人的老弱病殘”。
同樣為乾旱所困的元謀縣姜驛鄉,近1.4萬農業人口中近半外出務工。“正常年景的話,外出務工人數大約在4000人左右。”姜驛鄉黨委書記黎建勇告訴記者:“連年乾旱,土地沒盼頭。農業損失非農補,政府通過就業指導、經驗交流、維權培訓等方式,有序組織大家外出務工,這些年也取得一定成效。2012年全鄉外出務工的農民帶回了約600萬現金。”
離開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但也有人留下堅守。“旱怕了”的人們開始逐漸轉變抗旱觀念,當地政府也從被動抗旱向主動抗旱轉變,通過實施調水、引水、蓄水工程,興建水利設施幫助農民生產自救。
記者來到永仁縣蓮池鄉向陽新村時,村民肖祥雲正拉了一車水到自家水窖,他說,“家裡還有父母在,不放心離開”。在當地政府的資助補貼下,肖祥雲家挖了3個水窖,通過雨季存水來度過乾旱。水窖存水用完了,就開車去十幾公裡外新建的提水站取水。“家裡四口人,還有四頭豬、一頭牛。吃的喝的用一個水窖,剩下兩個水窖用來灌溉農田。”肖祥雲說,每一滴水都要用在刀刃上,一盆水洗完臉再洗菜,洗完菜再喂豬,總之要最大化利用。
如今,盡管小春作物已絕收,肖祥雲每天仍會到地裡松土、備耕,“下雨了就可以開始種烤煙”,肖祥雲笑著說,“再旱,也要努力活著。”(顧一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