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馬肉風波”未了,魚肉又起波瀾!連日來,歐洲食品安全危機持續蔓延,不斷髮酵。據悉,目前至少已有16個歐洲國家“淪陷”,並且部分馬肉中還檢測出止痛劑的成分。一時間,這個號稱擁有“天下第一”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地區被推到了食品監管的風口浪尖,也再次將食品安全問題擺在了世人面前。
長期以來,歐盟一直致力於構建嚴密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在打造食品安全這塊“金字招牌”上可謂不遺餘力,自己也頗以之爲傲。它先後成立了歐洲食品安全局,出臺了食品安全法,建立“可追溯性規則”,從“農場到餐桌”進行全程監控管理,甚至要求供應鏈的每一個加工點都必須對產品進行標識。但這似乎並未有效阻止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毒奶粉、毒飼料、毒豆芽、毒黃瓜……各種食品安全事件接連發生,此次“害羣之馬”更是一路暢通從農場直達消費者的餐桌,毫不費力便將歐洲拖入食品安全信任危機。
他人之覆,吾國之鑑。擁有“最嚴格的食品安全制度”尚且難逃食品危機噩運,時不時觸發“公共憂慮”,我們更要引以爲戒。事實說明,再完善的制度也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因爲不管什麼制度、什麼措施,最終還得落實到具體的個人。而只要有利益驅動,唯利是圖的人必然會越過底線,想方設法鑽空子。這一點,中外皆然。
一般來說,食品產業鏈越長,可能存在的漏洞就越多,鑽空子的機會也越多。如今經濟全球化迅速擴展,一個商品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往往要幾易其手,輾轉數個國家,而各國監督立法又各有不同,管理起來殊爲不易。在冗長的生產鏈中,一旦某些不法商家蓄意將不合格的產品投入,事後再追溯再倒逼得費不少工夫,還不一定奏效。據稱,此次“馬肉風波”中首次曝光的“馬肉”,便是經羅馬尼亞、塞浦路斯、荷蘭、法國等多個國家生產轉售加工,行銷到整個歐洲,但事發後各個國家卻相互推諉相互指責,遲遲找不出責任方。看起來,從源頭上加以管理,由被動轉爲主動,從事後嚴查轉到事前預防,纔是治本之策。
這些年,我國的食品安全形勢非常嚴峻,各種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頻頻曝光,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現象屢見不鮮。怎麼樣讓大家吃得放心,如何建設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也是我們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要求我們必須借鑑別國的成功經驗,也要善於汲取別國失敗的教訓,更要注意不能盲目迷信別國模式。任何事物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根據自己的實際,針對自己的特點,建立起符合自身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才能管好自己的食品安全問題。
“馬肉風波”敲響了歐洲食品安全警鐘,也給我們提了個醒:食品安全是一個全球性課題,沒有人是旁觀者。降低食品安全風險,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還需世界各國在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基礎上共同面對、攜手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