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日報記者]我的問題是“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科技資源配置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未來在科研領域的投入是否會更多地傾向於環保、健康等民生領域,比重會是多少?謝謝。[03-07 15:37]
[萬鋼]我先講一講總體宏觀的情況。科技資源的配置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我們特別要關注科技對於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和對於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所以在技術創新的領域,我們更加註重它的市場導向資源配置的作用。比如說我們用國家的重大戰略任務、重大工程、重大專項對一些產業化目標明確的科研任務,由企業作爲主體來承擔,他們在承擔的過程當中也就實現了產業的發展。我們對高技術企業用稅收優惠的辦法,對中小企業採用科技金融的方法,對新產品採用市場拉動的辦法。這樣就使技術創新更加適合市場需求,解決資源配置的問題。[03-07 15:41]
[萬鋼]中央財政的投入更加註重基礎研究,注重關鍵和共性技術的研究,注重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注重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等人民健康事業的發展。比如基礎研究,去年全國投入到基礎研究上的有498億元。[03-07 15:44]
[萬鋼]在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方面,投入也更加加強,特別是在農業技術創新方面。我們增加了在種業、在耕作技術、在節水農業等方面的投入,我們的良種覆蓋率達到了96%,農業科技的貢獻率達到54.2%。我們聯合多部門共同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在一些地區通過良種的推廣,帶動萬畝良田的發展,提高農業的產出。全國現在活躍在各地第一線上有24萬多名農業科技特派員,他們輻射帶動了5000多萬農民致富。[03-07 15:45]
[萬鋼]在健康事業上面,我們有兩個科技重大專項,一個是新藥創制,一個是傳染病的防治,都爲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作出了貢獻。如果簡單的回憶,我們曾經遇到過N1H1新型流感的挑戰,我們在三天之內就完成了佈防,我們在七天之內就完成了診斷劑,在一個月之內就研製出了疫苗,成功地應對這一巨大的挑戰。這就是通過疾病防控網絡,把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各重要的醫院,包括各社區醫院聯繫在一起,使科技創新的成果能夠直接運用起來。[03-07 15:47]
[萬鋼]我們還面向農村的醫院,社區的醫院,推廣基層需要的數字醫療器械,使這些先進、適用、數字化的器械能夠安排到各個基層醫院的建設當中,使它能夠好用、簡單,但是又能夠滿足治療的需求。[03-07 15:49]
[萬鋼]我想請孟偉院士介紹一下我們水污染治理的重大專項的情況。[03-07 15:50]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偉]我簡短地作個補充,我講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我作爲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院長,我深切地感受到這些年國家對於科技的投入是逐年增加的。在2000年前後,我們是到處找項目,到處找經費,應該講經費是制約院所發展和建設的一個重大的問題。這些年我們開始控制經費,人均經費不能太多,太多了出不了好成果。國家對於科技投入,能夠滿足對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的一些重大問題研究的需求。[03-07 15:52]
[孟偉]這些年國家在科技資源配置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一些社會公益類院所,國家直接安排定向對口劃撥,這些投入針對公益性研究,既有穩定的方向,也有比較超前的研究,對環境保護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支撐作用。我個人是非常贊同這種科技資源的配置模式的。[03-07 15:53]
[孟偉]第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作爲國家的重大工程,國家確實在投入上是下了功夫的。拿水專項舉例子,“十二五”剛開始不到三年,國家已經投入了中央財政資金達到了19億元。另外,我正在作2014年的年度計劃,估計還要再投入10至20億元。從2006年立項,2008年啓動,到現在爲止,在水專項上我們立項了78個項目,358個課題,中央財政資金一共支持55億元,再加上地方匹配的資金大概還有80多億元。水專項實施這六年左右投入了過百億的資金,這過百億的資金,在三部委的指導下,我們現在花的錢也越來越見效果了。我作爲技術總師,走到“十二五”,路走了一半了,能不能把這些錢花了以後,實現預期的目標,我現在的自信心逐步地提高,越來越有信心了。[03-07 15:55]
[孟偉]大家可能注意到,水專項緊密地結合我們國家水環境的治理,比如淮河、遼河、太湖、滇池。2012年年底,遼河已經宣佈摘去重污染的帽子,這意味着現在不管是幹流還是支流,全部消除劣六類。不光水質有所改善,水生生態系統也得到恢復。水質和生態系統的互動已經開始顯現出來了。比如鞍山鋼廠的焦化廢水,過去是重污染源,“十一五”期間我們重點突破,這個問題解決了以後,就大大減輕了對遼河的生態壓力。這種國家的投入,是針對國計民生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我們有信心,堅持走下去。[03-07 16:00]
[萬鋼]重大專項主要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和成套技術問題。水專項以我國典型污染治理爲目標,治理了以後,向全國其他的湖泊來提供這些共性的技術、成套的裝備,帶動環保產業的發展。[03-07 16:01]
[祝壽臣]謝謝,繼續提問。[03-07 16:01]
[鳳凰衛視記者]我想請問萬部長的是,我們看到不久前科技部有一個立項,要研究船舶的核動力裝置,而且很多分析認爲,這可能會跟中國的核動力航母有直接的聯繫。我們想請您做一個介紹和證實。另外,有很多分析擔憂,中國的一些軍費就是藏在科技部的這些科技項目中,所以看起來軍費的數量不是很大,但是實際上用於軍費的開支可能不小,請您幫我們分析一下這種觀點。謝謝。[03-07 16:03]
[萬鋼]國家科學技術的研究本身說起來並不分軍用、民用。大家知道如果我們去探月,送一個衛星飛船去探月,主要的目的就是科學研究。我們神九和天宮的對接,包括深海潛水,人們可以說這個技術跟打火箭有關,但是我們的科學研究目標還是用於探索未來。我們國家的軍費和科學研究的費用是有明顯的歸口的,大家可以去讀財政的預算報告,這裏分的還是很清楚的。[03-07 16:04]
[祝壽臣]謝謝,繼續提問。[03-07 16:05]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國際在線記者]我想請問萬部長,今年年初,中國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頒發給了一個日本的科學家,現今中日之間的科技合作的進展如何?是否受釣魚島局勢的影響?新的一年,中國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國際合作項目?謝謝。[03-07 16:05]
[萬鋼]國際科技合作是各個國家都高度重視的。黨的十八大要求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要有全球的視野來謀劃科技創新。國際科技合作也是我們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一直持續不斷向前推進的。我們目前已經跟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科技合作的關係。中美、中歐、中日、中韓等之間都有科學家的合作。科學本身就是無疆界的,科學家在一起探討科技問題進行合作,也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03-07 16:08]
[萬鋼]我們有很多科學家與來自日本、美國、韓國、歐洲的科學家進行緊密的合作,在他們的合作當中也產生了很多很好的成果,對於這些成果、這些科學家,對於他們和中國合作上作出的貢獻,我們也給予獎勵,這和兩國外交之間的爭議、爭論沒有直接的關係,主要還是表彰科學家所作的貢獻,這是科技事業很重要的一個原則。[03-07 16:09]
[萬鋼]我想請潘建偉院士談一談他自己親歷的國際科技合作方面的經驗。[03-07 16:0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我作一點補充。去年大亞灣取得的重大成果,就有各國科學家的參與。鐵基超導、拓撲絕緣體,都是合作的結果。在科學研究當中,其實信息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以我們的量子信息技術爲例,我們通過國際合作經過近10年的努力,已經走到了國際的前列。[03-07 16:12]
[潘建偉]我們現在有一個計劃,準備以我國爲主導要發射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大概在2016年左右,我們希望能夠構建比如說從北京到維也納之間的量子通訊網絡,要來做這樣一件事情的話,沒有國際合作的話,往往是做不成的。[03-07 16:13]
[萬鋼]各國在政府間不僅有科技項目的合作,還有科技的對話,比如應對氣候變化,比如應對糧食危機,比如如何共同保護好環境,比如如何解決能源、資源瓶頸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各國的科學家緊密合作,我們會積極促進國際科技合作的發展。[03-07 16:14]
[祝壽臣]謝謝,繼續提問。[03-07 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