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本共同社記者]我們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也特別關注中國政府如何應對空氣污染的問題。我想請問萬部長,您認爲什麼樣的科技手段可以解決空氣污染的問題?完全解決需要多長時間?另外,在環保方面,中日合作的可能性如何?[03-07 16:16]
[萬鋼]這個問題我想和閆傲霜代表一起回答。1985年的時候我剛到德國,我的老師說要我到企業實習,我就到了魯爾區的一個鋼廠,我的同學就跟我說,明天有空氣污染,我們都不能開車上班了,我們要坐公車。後來過了20多年,我又有機會到這個鋼廠,那個總裁是我在德國讀書的校友,我就和他仔細地瞭解了當年產生霧霾影響的這些問題和它的來源。他說1985年以後,對霧霾的檢測採用了一系列的技術,比如說解決燃煤煙囪的問題,比如說怎麼樣解決汽車排放的問題,包括我們生活當中烹飪炸、煎的問題、餐廚房的油鍋等,怎麼樣能夠解決它的污染問題,大概用了十多年的時間纔有所突破。90年代的時候就基本上沒有再發生過這方面的情況。所以產業結構的調整隻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包括汽車技術的發展,包括推廣電動汽車等。[03-07 16:22]
[萬鋼]還有我們每一個人,從自己做起,比如我們能不能給油煙機加上過濾器。在“十二五”剛剛啓動的時候,就啓動了一個藍天工程,來解決火電廠的問題、鍋爐的問題,減少汽車排放的問題,以及身邊餐廚排放的問題。我們很珍惜國際科技合作,我們希望中國的經濟是一個開放的經濟,我們也希望來自於各國的新的技術能夠應用到我們應對空氣污染的工作當中。[03-07 16:22]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閆傲霜]我這樣看這個問題。首先要正視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面對很多的挑戰,像北京這樣一個特大城市,人口在增長,包括汽車的保有量在快速的增加。在這樣的地理和天氣條件下,大氣污染也給我們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同時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要有信心。大家知道,我們迎接奧運會的過程中,從1998年開始北京實施了一系列大氣污染治理的措施,應該說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從2000年北京市二級和好於二級的天氣,佔當時的標準是177天,到2011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286天,應該說是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特別是應用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取得了這樣的成就。所以我覺得應該有信心。[03-07 16:23]
[閆傲霜]同時我們也看到,世界上很多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過這樣的挑戰,學習他們先進的經驗,特別是一些技術,都是對北京有很大的幫助。同時,我覺得北京應該說有信心,從國家層面到北京市層面,大家高度的共識,要下定決心治理這個污染。北京市近期出臺了2011至2015年大氣污染治理的措施,最近又出臺了2012年到2020年的相關措施,同時在近期的污染過程中也出臺了果斷的應急措施。大家也知道,我們北京市人大已經把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列入2013年的立法計劃中,而且最近已經在網上廣泛地徵集社會方方面面的意見。我想這些也都體現了我們是有決心的。[03-07 16:24]
[閆傲霜]我想更重要的是有什麼樣的政策措施、技術措施來支持大氣污染的治理。在萬部長的提議下,我們北京市與科技部、環境保護部等相關部門的同志們共同地在研究,希望能夠提出一個首都藍天行動計劃,我們也在篩選全世界範圍內各種的先進技術和成果,希望能夠用於北京的污染防治。但是我想主要的還是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調整。剛纔萬部長講到,我們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可以爲防治大氣污染作貢獻,同時在生產上確實要藉助科技創新,來推動產業發展的轉型和升級。同時我們要大力地推動公交出行,軌道交通的建設要加快,而且我也很贊成大力地推動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的廣泛應用。據我所知,萬部長今天還專程開了電動車到我們的會場來,也是想用他實際的行動來驗證,也告訴大家一個信心,我們通過全社會共同的努力,我們大氣污染的問題會得到非常好的治理。謝謝。[03-07 16:28]
[祝壽臣]謝謝,繼續提問。[03-07 16:29]
[深圳特區報記者]剛纔聽說萬部長是坐了一個新能源汽車到會場來,我在微博上也看到了照片,我也非常高興。據說這個車是我們深圳產的。深圳作爲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在自主創新、轉型升級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績,但是在源頭創新、承接國家重大項目等方面,還需要得到科技部的支持和指導。請問科技部如何繼續發揮地方的積極性,支持地方創新發展轉型升級?謝謝。[03-07 16:29]
[萬鋼]謝謝你提到電動汽車。這也是一個小故事。部裏有兩輛國家支持的電動汽車,一輛是比亞迪的,一輛是首汽的。今天我坐這個車來,很有感慨。[03-07 16:30]
[萬鋼]剛纔您說的深圳確實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先行者,也是科技創新的先行者。我特別關注的是深圳還有一批創新型的企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華爲、騰訊,以及一些醫療器械、激光等高新技術企業。深圳也有一支很活躍的科技力量,比如中科院在那裏建立了研究院,清華、北大在那裏都有科研基地,還有香港的大學等,都在爲中小企業服務,這些都代表科技改革發展未來的方向。[03-07 16:32]
[萬鋼]科技部和全國各省市都建立了部省會商機制,我們經常要和書記、省長、市長們一起,共同探討這個區域發展未來方向最急需的是什麼,並把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方向和區域發展的方向結合起來,按照各地的特點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創新發展的方向,也避免一些重複的投入和重複的建設。[03-07 16:32]
[科學技術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王志學]深圳的問題我可以補充一下。深圳創新驅動發展能夠走到今天,也很得益於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前不久剛剛到過深圳,深圳把自主創新戰略作爲城市發展的主戰略,這在任何一個城市都沒有這樣超前提出來的。在作爲城市發展主戰略的同時,深圳爲了能夠集中的發揮各方面創新資源的作用,還特意在機構設置上整合成立了科學技術創新委員會,目的就是使得創新資源能夠整合發揮合力。深圳市現在也正在申報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想把深圳市納入到自主創新示範區當中來,實現創新驅動發展。[03-07 16:37]
[祝壽臣]謝謝,繼續提問。[03-07 16:38]
[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教育網絡電視臺記者]我們都知道您曾經在高校工作過很多年,您怎麼評價目前高校在科技創新中的貢獻率?另外,現在有很多的大中小學都在進行聯動培養創新型人才,您認爲這種人才培養的模式怎麼樣?您認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在什麼地方?謝謝。[03-07 16:38]
[萬鋼]我可以從曾經當過的大學校長的角度談一談大學的貢獻。我就講一個事,今年科學技術進步獎有三個技術發明一等獎都來自於高校,有一個是我們大家關心的3D打印技術,製造是鈦合金大型結構件。有一個是大家關心的三維電視,還有一個是我們國家的建築特長,鋼混結構,在建築業。[03-07 16:39]
[萬鋼]其實這些年高校通過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的成績越來越大,特別在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果你們到中關村去,你們可以看到圍繞着清華、北大這些高校之間的產業區,他們依靠高校的平臺,幫助大學生創業。對於人才的培養,我覺得現在就是大中小學聯動,大手牽小手,從小就培養孩子們的好奇心,使他們對科學感興趣,我一向認爲,只有愛科學才能產生科學。但是我想我們教育孩子們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一種創新的精神,一種探索追求的精神。[03-07 16:42]
[萬鋼]高校還要更加註重大學生的培養,特別是實踐能力的培養,要能夠在實驗室裏操作儀器,要能夠操作加工中心的設備,這樣才能夠真正成爲我們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實用型人才。從這個角度上說,培養一個創新型的人才確實需要我們從小做起,從實做起,既要有深厚的理論知識,更要有創新實踐,這樣的話我們的學生才能夠承擔起國家未來創新發展的重任。[03-07 16:43]
[祝壽臣]謝謝,繼續提問。[03-07 16:43]
[人民日報、人民網記者]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請問萬部長,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當中,科技部在經費和項目管理方面有什麼具體的改革措施?第二個問題,請問孟院長,近期地下水污染的問題備受關注,請問您對地下水治理方面有什麼意見?謝謝。[03-07 16:44]
[萬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有五項重要任務。一是建立企業爲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二是加強協同創新。三是改革科技管理。四是培養創新型人才。五是營造創新的環境。您更關心的可能是改革科技管理。科技項目的分配實際上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我們也是多方瞭解科技人員的需求,對於科技的管理體制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03-07 16:45]
[萬鋼]首先,科技項目的設置要滿足國家未來發展的需求,我們要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激情,所以我們簡化了過去寫得很詳細的科技項目申請指南,以大的方向推動、拓寬了科技發展的渠道。去年我們把所有的課題答辯都在網上進行,就是說不用走出自己的城市就可以進行答辯,我們全程錄像,所有的過程都實現痕跡管理。光這一項,每年爲科技人員申報項目所節約的工作時間就可以有6萬個工作日,節約的差旅經費就有700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公開透明公信度。我們做到可申訴、可查詢、可追訴,所有的過程我們都可以展示。[03-07 16:45]
[萬鋼]這還不夠,科技人員要從事科學研究,經費撥付要及時。我們根據我國預算法的要求,去年開始實現到了年初就把今年應撥經費25%到位,兩會結束以後,預算通過批准以後,我們用1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把當年需要的經費全部撥付到位。這還不夠,還要幫助科研人員管理好經費,配置好經費。比如在“十二五”的經費管理當中,就安排出了間接經費,用於培養博士生參加科研工作。他們可以從科研經費當中得到他們的勞務報酬。[03-07 16:46]
[萬鋼]這些還不夠,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因爲國家經費支持下產生的科學成果是我們共同享受的資源,我們將實行科技報告制度,把每一個驗收的項目讓大家都可以查詢。我們還在推動科學儀器設備的共享,使我們大院、大所、大企業科學研究的設備向社會開放,爲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03-07 16:47]
[萬鋼]這還不夠,還要實現全社會的科學技術的信息化管理,使每一個人需要新的知識的時候,能夠查詢,能夠看到別人做了什麼東西。最重要的是要營造一個寬鬆的、和諧的激人上進的創新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03-07 16:50]
[祝壽臣]謝謝,繼續提問。[03-07 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