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解說:
史中鵬是活躍在橫店影視城裡無數群眾演員中的一個,經媒體報道,他迅速走紅,而走紅原因是他在一些抗日劇中的神奇經歷。
(字幕提示:2013年4月5日《中國夢想秀》節目)
史中鵬演員:
我在橫店打工,演日本兵,在劇組裡面,因為我“死”得比較漂亮嘛,比較好,所以導演非常喜歡。
吳秀波:
直接一個人到劇組裡說,你們這邊要“死”的嗎?
史中鵬:
不是這樣的,我是到劇組裡面,我就,導演他們選日本兵的時候,我就會去那裡選,我說我要演日本兵,演日本兵要有絕技的。
吳秀波:
絕技。
史中鵬:
要把自己演的很猥瑣,很狼狽,就這樣,貓著腰,彎著胸的,看到花姑娘就,花姑娘這樣,表情很浪狼狽的,要是看到八路軍就這樣,八,八路,就連滾帶爬的跑了。
吳秀波:
這個是個非常特殊的行業,而且就是說你不“死”你不去。
史中鵬:
不“死”就沒有我的戲了。
解說:
今年23歲已經有6、7年的群眾演員經歷,前兩年主要拍古裝戲,近幾年主要忙碌於越來越多的抗戰劇。2012年,史中鵬總共參與演出了30多部抗日戲,演了200多次日本兵。
史中鵬的經歷在橫店影視城恐怕並非個例。據了解,每年在橫店影視城裡打工的群眾演員接近30萬,其中有60%都有過演鬼子的經歷。而橫店影視城作為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也被網友譽為“橫店抗日根據地”。有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一年時間橫店影視城共接待劇組150個,而其中有48個劇組涉及抗戰題材,約佔30%。來自橫店影視城官方微博發布消息,今天共有18個影視劇組在影視城內同時拍攝,而我們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後現發現,除了大量的宮廷劇外,其中有7部戲的內容涉及抗日題材。
市民:
一個晚上起碼有五個電視臺,最少五個電視臺都在演(抗日劇)。有的拍得挺雷人的,確實挺雷人,一笑而過嘛。
市民:
各種打各種飛,一腳恨不得踹出八丈遠,太假了。
市民:
有的人居然能拿手把一個人掰成兩半,就是拿手掰,你說怎麼可能呢?
解說:
200多部電視劇涉及抗戰劇及諜戰劇超過70部,這是我國主要頻道黃金檔播出內容的數據統計,而屏幕到處打鬼子的現象,2013年也許還將繼續,統計顯示1月份至3月份即將或者已經投入拍攝的抗日劇共有30多部。
市民:
抗日劇,我認為現在不嚴肅,是一種娛樂化的東西,它並不像我們小時候看的那種抗日題材那麼振奮,現在它不振奮。
市民:
這是一段誰也抹殺不了的歷史,從真實性上也不要太拔高日本的那些計謀,也不要忽略咱們老百姓的智慧。
董倩:
今天我們關注這個抗日劇是從兩張照片開始關注起的,但是我們今天的記者他忙活了一天也沒有看到這個照片到底出處在什麼地方,倒是在網上看到這兩張照片早在2012年的時候就出現在網絡論壇裡面了,同樣今天我們記者也在網絡上發現了這樣一個數字,它是來自於橫店。橫店影視城公布的數據從2013年1月30日到3月2日這可查的17天的時間裡面一共打死鬼子是10846個人,如果鬼子可以這麼輕而易舉地就消滅的話,那我們這艱苦卓絕的這8年抗戰到底是怎麼過來的?如果人家問,我們怎麼回答?那好,前兩年我們回顧一下,電視劇上更多的是戲說歷史,戲說明史,戲說清史,那如果說皇上後宮的歷史還可以容得戲說的話,那麼抗日戰爭這一段我們民族歷史上一段非常慘痛的經歷是容不得這種戲說的,更容不得這種像剛纔我們說的電視劇這種沒有底線的去戲說。那有人評價,現在電視劇裡面抗日劇英雄的威力強過奧特曼,抗戰變言情,槍支玩穿越,那麼對這樣的一種抗日電視劇的現象怎麼看。接下來我們就連線中央戲劇學院影視系的倪駿副教授。倪教授,我們都說這個藝術是來源於生活,要高於生活,那麼抗日劇也是適用於這樣的一個規律的。但是您看現在對於抗日劇的一些改編,它這個底線您覺得應該在哪裡?
倪駿中央戲劇學院影視系副教授:
對,我覺得抗日戲的改編必須是有底線的,因為首先我覺得它不能超越我們觀眾作為普通人的一種認知,它那種過於玄幻的表現什麼游擊隊員騎著車就飛起來了,什麼手撕鬼子,射箭對子彈,這些我覺得完全是特別荒誕的一種表現,這種是完全不值得提倡的。
董倩:
那倪教授,我這兒有一個數據就是從1949年從建國到2004年幾十年的時間裡面,國產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一共是150餘部,那換句話說,每年大概也就是3部,但是我們看到現在這個跳躍是非常大的,我們這個市場從現在剛纔我們看到短片裡面有很多,就是一天恨不得就能看到5、6部,那您覺得現在到底是什麼給了他們這麼大的支持?
倪駿:
我想說的是可能現在創作題材的限制還是比較多的,那麼抗戰劇是一個非常安全的選擇,對制作方而言就是選擇抗戰劇可能不會出什麼政治錯誤,然後但是在就是題材一紮堆做得就太多,這裡面一定是良莠不齊的。
董倩:
但是您看,我看到了這麼一個數字,雖說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我們卻看到這個市場上對於這種非常滑稽的抗日劇,它的收視率卻比較高,而且我們看到從利潤上的反映抗戰題材的利潤往往是200%的,您怎麼看待這種似乎是比較矛盾的現象?
倪駿:
這個我也要說,確實有的時候收視單位或者制作方為了迎合觀眾的趣味,他們要想在這個抗戰題材中脫穎而出,就會想很多的奇招怪找,都是從迎合收視率,迎合觀眾趣味出發點去做這個事實的,就可能會導致他們在表現的時候過分誇張甚至惡搞,但是我覺得這樣肯定是不好,而且這樣會適得其反。
董倩:
但是倪教授我不知道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一方面我們看指出這些電視劇中存在著一些非常滑稽的問題是觀眾,但是給了這些電視劇市場的同樣是觀眾,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倪駿:
我覺得這個確實如果要這樣來做的話,我覺得我們創作者和收視的平臺可能都應該做出一些調整,或者是說我們要從自己出發,要對得起自己的創作,對得起那段歷史,要經得起觀眾的檢驗,真的不能一味地去迎合有一些觀眾的真的是惡求,可以說有一些,那麼再讓他們通過什麼雷人的這種惡搞的方式,然後又去反復玩味然後來看這種戲,我覺得這真的不是我們做抗戰戲的那種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