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南方日報評論員
深圳市委書記王榮日前談及幹部心態和作風時說,當前,我們國家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時期,一些幹部難免心態失衡,心浮氣躁,甚至受到社會上不正當風氣影響,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王榮書記用形象的比喻說,這是幹部隊伍中存在的“中國式過馬路”現象,必須旗幟鮮明地進行反對。
所謂“中國式過馬路”,就如網友的調侃:“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與紅綠燈無關。”這不僅是規則意識淡薄的表現,也是社會從衆心理的一種顯現。什麼是幹部隊伍中的“中國式過馬路”現象?原本有章可循的工作流程,會被各類有影響力的人物習慣性打亂;原本明令禁止的公款吃喝,會因領導幹部的帶頭破壞而被羣體效仿;原本遵紀守法的黨員幹部,會在不正之風面前選擇隨波逐流或同流合污。與諸如此類的行爲相比,更爲嚴重的是幹部的心態。一些幹部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危害性,甚至到了不這麼做,反而會覺得不正常、不便利的地步。
幹部隊伍中的“中國式過馬路”現象,表面上是一種官場羣體效應,實質上是法治規則失範所致。正是因爲明規則不彰,才讓潛規則盛行;因爲領導不自律,才讓羣體無所顧忌;因爲約束不嚴苛,才讓權力肆意而爲。不久前,一名剛參加工作的公務員致信《人民日報》反映單位虛假轉作風:科長上班喝酒鬥地主,副局長提醒“別讓人逮着,都轉着呢”,局長彙報“幹部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這樣的官場生態,只會導致更多的幹部不問是非只問得失,不講規矩只講好處,不計原則只計結果,爲了消解心中的不安,還常用“大家都這麼幹的”來做擋箭牌。從根本上說,防範幹部隊伍中的“中國式過馬路”現象,核心要義是重建幹部的是非觀、規則意識,以鐵的紀律保證不拋棄原則、不擅越紅線、不貪圖一時之利。
當前,我國法制體系不盡完善,監督機制不夠健全,導致一些領導幹部假權力之“虎威”,謀一己之私利,有的因一時僥倖得手而沾沾自喜,甚至引發一些人的羨慕效仿,使更多的幹部在權錢中迷失自我。正如“中國式過馬路”中先是幾個人互相模仿試探,最後一幫人理直氣壯違規過馬路一樣,一些地方、一些單位出現的腐敗“窩案”也正是源於此種心理。由此可見,法制的完善和監督機制的健全必不可少,幹部自身法制意識的提高也是關鍵所在。在黨紀國法面前,要讓任何“輕視”、“盲從”的行爲付出慘痛代價,這樣才能引導更多的人堅持原則,保持清醒,不爲一時利益所迷,不被一衆誘導所惑,從而保障明規則大行其道。
“中國式過馬路”是一種典型的“破窗效應”——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當衆人一起違規“過馬路”時,大家違規的心理負擔就被降到最低:大家都這樣,我爲什麼不能呢?而此時,如果能有人及時站出來,講事實擺道理,闡明利害關係,並以身作則遵守規則,旗幟鮮明地反對錯誤現象,這種不斷擴散的現象就有被及時制止的可能。領導幹部作爲社會的管理者,理當挺身而出,率先垂範,不僅要做遵紀守法的表率,更要敢於與歪風邪氣作鬥爭。這其中,最忌諱的就是“老好人思維”,既不能對違法亂紀現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更不能讓那些堅守原則、苦幹實幹的“老實人”吃虧。
總體而言,我們的幹部還是心態健康的,並處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之中,幹部作風轉變也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必須及時防範幹部隊伍中的“中國式過馬路”現象,將幹部的心思和精力集中到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幹事創業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