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項“職業之最”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公務員是網民眼中最熱門的崗位,農民工則被視爲最辛苦的職業。
值得欣慰的是,發端於2010年的廣東公務員招考制度創新,已經成就了優秀農民工躋身公務員隊伍的夢想,爲“最熱門”和“最辛苦”兩極之間,建立了一條通道。已經有農民工實現了成爲公務員的轉型,讓夢想照進了現實。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面向優秀工人、農民工定向招錄公務員。
這是一件大好事。生產一線的優秀人才,更能吃苦,更瞭解基層情況,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從一線務工人員中選拔公務員,有利於決策時更好地傾聽基層聲音,將矛盾化解在基層。
通道已有,但對於農民工們來說,憂慮依然存在。
比如說,絕大多數農民工由於學歷背景和知識結構不符合報考條件,被擋在了公務員隊伍的門外。再比如說,即便符合報考條件,但相比剛畢業的大學生,農民工考試能力處於明顯的劣勢,競爭力明顯不足。
如何保證這條通道行之有效?
首先,大家仍盼望出臺更多、更大範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選拔機制,讓農民工的身份、學歷不再成爲他們擔任國家公職人員的障礙。
其次,當前政策仍有調整空間。例如,針對農民工的招考方法應與普通公務員考試有所區別:招考年齡限制可以適當放寬;招考更注重實際能力,以考覈綜合能力爲主,筆試分數爲輔等。再例如,應開放一些需要基層工作經驗、農民工有優勢的崗位進行側重招收,招進來之後要給予適當的平臺和位置,讓他們充分發揮優勢。同時,能否將招收農民工公務員政策嵌入公務員招考制度之中,形成制度化,納入各地長期的社會建設規劃中,使其成爲社會發展的一部分。
再次,要讓更多農民工抓住發展的機會,需要在教育培訓等方面進一步向農民工傾斜,爲農民工成功晉升打下堅實的基礎。2012年廣東實施“圓夢計劃”,幫助1萬名新生代產業工人就讀全國十幾所高校。農民工羣體對此反響積極,報名人數超過了4.5萬人。各地政府需要創造更多這樣的機會,幫助農民工提升文化素質,打通上升通道,實現個人夢想,這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政策。
總之,我們應當確保的,是不同羣體和不同階層向上流動的機制。因爲,如果向上流動的渠道不暢,向下沉淪的可能性就會加劇。 文/鄭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