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報載,隨着“反對浪費”呼聲漸高,作爲當年公務接待的一條標準,“四菜一湯”屢屢被基層幹部羣衆所提及。然而,記者走訪多地瞭解到,由於缺乏剛性細則和可操作性,“四菜一湯”逐漸出現標準走樣現象,並未對遏制公款大吃大喝起到應有效果。
從報道看,“四菜一湯”至少出現三種標準走樣現象:一是數量不變而菜品出現“豪華升級版”;二是玩“大盤套小盤”的數字遊戲;三是上菜時玩花招。這些現象,從形式上看沒有超過“四菜一湯”範疇,實際卻都大大超標。一些學者和紀委官員把原因歸咎於沒有具體執行細則,缺乏可操作性。
按照以上說法,似乎圍繞“四菜一湯”制定具體細則,針對幾種標準走樣現象拿出對策就可以了。但在筆者看來,即使有了執行細則,堵住這方面漏洞,依然難以剎住公款吃喝,因爲公款吃喝的本質問題,一是對公權力缺少約束;二是對公款缺少約束。因此,只有從這兩方面着手,纔有可能產生實際效果。
一些官員之所以屢被請吃請喝,主要原因在於其掌握某種權力,比如,項目審批權、年終檢查權、官員考覈權、人事調動權等。因爲手握重權,且可隨意使用,令有求者不得不“酒桌公關”。如果把這些權力統統關進籠子裏,恐怕公款吃喝現象將大大減少。
比如,媒體披露北京“部委一條街”如今轉型接待工薪族,原因就在於,有諸多審批權的部委官員不敢再堂而皇之在此大吃大喝了。如果按照國務院要求,真正把很多項目的審批權取消或者下放,今後“部委一條街”恐怕就會永久轉型,而目前很可能是暫時轉型。
另一方面,必須牢牢看住公款。如果各級政府詳細編制財政預算,各級人大和人大代表認真把關、審批,如果像香港一樣讓公衆充分監督、參與預決算把關,無疑,公款吃喝便沒有多少空間了。當然,還要全面清理各單位“小金庫”,把所有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
如果管住了權和錢,公務接待的空間就很小了。如果再強制取消一般性公務接待,對於特殊公務接待制定嚴格的接待標準和審批程序,包括在什麼地方宴請、參加人數、每人餐費標準,以及誰來審批、誰來監督等。假如對有限的特殊接待做規範化、制度化設計,公務接待必將走向廉潔、節儉。
坦率說,今天重提“四菜一湯”實際意義似乎有限。一方面,“四菜一湯”當初是一種國宴標準,從全國範圍來說,並沒有制度化、標準化;另一方面,由於中國飲食很豐富,各地消費水平不一,關於“四菜一湯”的標準很難制定。即使制定了標準,也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而且,此次中央“八項規定”沒有重提“四菜一湯”等標準,也有深意。在法治社會,應該抓住問題的本質,用法律手段來解決,纔是上上策。只有圍繞權和錢“做文章”,治理公款吃喝纔有“戲”。(張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