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2013年6月8日是我國第八個文化遺產日,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確定爲“文化遺產與全面小康”。這一主題突出了保護和利用好文化遺產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值此我國第八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保護運河遺產傳承天津文脈――“津沽運河行”運河申遺騎行宣傳活動於6月1日啓動。
此次活動緊扣今年“文化遺產日”主題,圍繞大運河天津段開展“津沽運河行”騎行宣傳活動,旨在讓公衆瞭解大運河的歷史、現狀以及運河重要文化遺產價值。增強運河沿線民衆對大運河的保護意識,呼籲廣大市民參與到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的活動中。此次主辦方精心設計了三條騎行線路,開展申遺騎行宣傳活動。即北運河、南運河、海河線。本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天津段,南北運河長達140餘千米,跨越(武清、靜海、西青、河北、紅橋、南開和北辰)7個區縣。此外,海河曾作爲元明時期海漕的主要通道,對本市運河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沿線也被作爲騎行活動的一條線路,三條線路完整彰顯天津獨特的運河文化魅力。
6月1日至6月8日,由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業人員帶隊,兵分三路,每隊成員20名,由大學生、夕陽紅騎行隊及社會志願者組成。騎行隊分別沿本市南運河最南標誌點(九宣閘)、北運河最北標誌點(莊窩閘)、海河入海口(大沽炮臺),向市區三岔河口自行車騎行。每條線路沿途選擇有代表性、能展示大運河遺產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如河道本體、歷史村落、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考察、記錄;並邀請本市文保專家和當地文史專家講解運河歷史和代表性文物;走訪舊居,請大運河沿線村民講述與運河有關的故事;徵集運河沿線文物等,沿途開展保護運河簽名,開展問卷調查,瞭解市民關於運河申遺的熱情和認知度,全面展示本市運河文化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和大運河天津段的歷史發展進程。騎行活動深入淺出地宣傳大運河遺產的價值和保護知識,使公衆理解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的意義,成爲自覺保護大運河遺產的重要力量。
6月1日,“津沽運河行”騎行活動啓動、授旗儀式在靜海九宣閘、武清莊窩閘、塘沽大沽口炮臺遺址現場同時啓動。還同時舉辦保護運河簽名活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孟莊“竹馬”等活動展演。
6月8日,將舉行“保護運河遺產傳承天津文脈”主題活動,三隻騎行隊伍在海河三岔河口廣場會師。
京杭大運河申遺
2006年5月,國務院將京杭大運河公佈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月,將其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申遺名單》。2013年2月,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文本已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審覈通過,並予受理。2014年,世界遺產大會將對中國大運河申遺項目進行投票表決。中國大運河經過的16個節點的35座城市,涉及北京、天津、山東、河北、江蘇、浙江6省市。天津市作爲因漕運及運河而催生、發展的城市,是大運河沿線35個聯合運河申遺城市之一,對大運河申遺作出了莊嚴承諾,開展了大量前期工作。目前,本市已經通過大運河的保護規劃,保護範圍爲河道及河道外側500米的區域,包括大運河遺產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總面積約133.86平方公里。(記者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