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有的家長送孩子禮物,有的家長帶孩子外出遊玩、吃大餐,讓孩子過一個快樂的節日。記者採訪了和平區青春健康培訓中心專家張秀芳和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白燕,她們表示,家長不能只讓孩子快樂一天,只有用心陪伴、關愛孩子,纔會讓孩子快樂一生、受益一生。
專家介紹,孩子的童年可分爲嬰兒期、幼兒期、少兒期,家長應根據孩子不同時期、不同特點,順應其成長規律,精心陪伴關愛孩子,不要以家長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替孩子規劃人生。嬰兒期的孩子還沒有自主行爲能力,生理需求最爲迫切。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和關愛,滿足孩子一切的生理需求,建立良好、親密的親子關係。應每天陪孩子游戲、跟孩子說話,給孩子擁抱和親吻,彼此信任,經常交流,讓孩子從父母身上感受到愛和安全感。
上幼兒園的孩子開始融進一個小羣體,這個時期會反映出孩子的一些問題,如哭鬧、咬手指等,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不快樂的表現。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露出擔憂、心疼的表情,孩子能從家長的臉上、眼睛裏感受到,進而影響自己的情緒。家長應該學會引導孩子,到幼兒園接孩子時,不要問“你今天學什麼了”、“會寫什麼字了”等問題,而是問“今天在幼兒園快樂嗎”,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的在乎和關愛。回到家後,在睡前要陪伴孩子,跟孩子玩耍、講故事,不要錯過這段相處的快樂時光。現在很多家長爲上幼兒園的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其實這麼小的孩子還不知道興趣是什麼。家長不要用“你要堅持”等語言教育孩子。他們不懂這些道理,家長應順應孩子的需求,讓孩子自由快樂地成長。
專家提示,少兒期的孩子進入小學後,家長不要一味從學習成績上要求孩子,應繼續陪伴、關心、鼓勵孩子,慢慢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規律,讓孩子成長、學習更快樂。家長不要成爲一個“媽媽老師”,對孩子嚴厲要求和評判。有些家庭晚上把孩子關在房間裏做作業,爸爸玩電腦,媽媽看電視,這會讓孩子感受到孤獨和不公平。家長應該爲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適時表揚孩子的學習成果,即使什麼都不說,就在旁邊坐着,也能讓孩子的心裏是安全的、快樂的。(記者劉波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