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昨日,是“津沽運河行”運河申遺騎行宣傳活動的第4天,也是最爲辛苦的一天。猛烈的風,讓騎行隊員的速度比平日減慢了1/3。同時,騎行隊北線正式進入北辰區,並在張灣明代沉船遺址發掘1週年後,再次遊覽遺址發掘地,瞭解本市運河文化。
“今天的風太猛了,讓我們上午整個的騎行時間拖長了1個多小時。”今年63歲的王煥琴阿姨,是北線騎行隊的一員。“我們今天還是8點多出門的,一個上午騎行了不到30公里。”王阿姨說,最難的是兩個領隊,因爲領騎需要帶着大旗,加上頂風騎行,阻力更大。“是這幾天體力消耗最大的。”
不過,王阿姨和騎行隊員們依舊氣勢高漲。“我們一路騎行一路徵集簽名宣傳運河文化。”王阿姨說自己遇到的最小的簽名者8歲,最大的75歲。“我們已經籤滿了兩個條幅。”
“就像今天的這個明代沉船遺址,沒有人講解就根本無從瞭解。”王阿姨指着蜿蜒的河道說。巧合的是,今天正好是張灣明代沉船遺址發掘完成1週年時間。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盛立雙表示,這個明代沉船遺址已經被國家文物局評爲“2012年全國重要考古新發現”。“現在我們已經修復完成600件文物,同時,我們已經將3號船的整體保護方案報到國家文物局審批。”盛立雙表示,審批通過之後,將對3號船實施整體保護,維修復原後,將有望對公衆開放。
張灣沉船可能爲明代內河漕運中“淺船”的一種。3艘明代沉船相對集中出土,很有可能和沉船所處位置,即北運河天津段上蒲口村與下蒲口村之間彎多流急、容易發生事故有關。“張灣明代沉船羣的發現,是天津考古史上首次科學發掘的大運河沉船。對了解本市運河文化有重要的意義。”盛立雙說。新報記者耿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