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她,是大港油田井下作業第三修井分公司一名普通倉庫保管員;她熱愛公益事業,曾多次給希望工程捐錢捐物,參加義務獻血;她,志願加入“中華骨髓庫”,成功挽救一位白血病患者的性命,成爲天津市首例連續兩次爲患者捐獻的志願者……她就是張朝霞。
“我不想出名,只想默默地把這件事做完!”
從註冊成爲一名志願者,到年初的各種體檢、高分辨率配型,這個過程除了兒子,身邊的人全然不知。直到因爲捐獻要向單位請假,張朝霞的捐獻歷程才從“地下”走到“地上”。
從拒絕媒體,到後來積極配合,也經過了很長的時間。爲此,她曾經“威脅”過滄縣紅十字會負責人劉煥敏:“我不想出名,也不想成爲別人談論的焦點,我只想默默地把這件事做完!”40歲的張朝霞,熱情、直率,有時又倔強。
後來,在身邊工作人員的一再解釋和勸說下,她還是同意了,準備成爲一個焦點人物。因爲她知道,只有自己站出來,才能讓更多的人站出來。
張朝霞熱心於公益事業,曾多次給希望工程捐錢捐物,給困難兒童寄送各種文具用品,參加義務獻血。2008年7月,張朝霞在獻血時抽取了5毫升血樣,志願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爲一名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
2012年1月29日,龍年新春上班的第二天,張朝霞接到中華骨髓庫的電話,她和一名白血病患者的配型高度相合。她非常興奮,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使命感。爲了不讓捐獻過程受到任何影響,她從一個戶外愛好者變成了“宅女”,自己的飲食都有嚴格控制。捐獻的事也是嚴格保密,在高分,體檢、再複檢的近3個月的時間裏,心直口快的她獨自承受着每次等待時內心的“煎熬”。兄弟姐妹是請假前得知的,父母是在她前往石家莊前一天才被告知,她不想有人過多擔心,從而影響到個人捐獻。

“我是患者唯一的希望,我不會把這個希望掐斷”
目前,我國需要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有數百萬,而從非血緣關係的人羣中找到合適的配型好比大海撈針。在初配成功後的反悔率達20%,然而“臨陣反悔”對張朝霞來說是絕無可能。“既然決定了,就要把事情做到底,這是石油人的傳統,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張朝霞的父親是一位軍人出身的老石油,榮立過天津市二等功。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義”字在她心中重千斤。
離捐獻的日子越來越近,張朝霞說:“越到捐獻的後期,你會越來越把自己的生命和另一個人緊緊聯繫在一起。我成了患者唯一的希望,我不忍心在別人看到希望後,再去狠心地把它掐斷,那樣對患者是滅頂之災,對捐獻者也會是一種良心的考驗。”
2012年4月20日,張朝霞抵達石家莊,做幹細胞採集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前後一共打了8針“動員劑”,感覺有些燥熱,伴有間歇性的小腹發脹和岔氣。越到後來,反應越小,張朝霞有些不放心,不斷詢問醫務人員。得知情況正常後,她連鬆幾口氣:“好,這就好。”
4月25日,張朝霞迎來了幹細胞採集日。她說這是她生命中的一件大事!從8點08分到13點,在5個小時的時間裏,張朝霞靜靜躺在牀上,看着自己的血液出去,經過細胞分離機又回到自己的身體。全身的血液循環了3遍,分離出造血幹細胞懸混液210克。
醫生將分離出的細胞血袋遞給張朝霞,讓她感受一下。她說:“一股溫溫的感覺,從手心向着周身發散,幸福的光環環繞着。”走出採集室,在門外駐足的患者家屬,不約而同的對張朝霞報以熱烈的掌聲。那一刻,張朝霞說她的心陡然一顫。
晚上8點40分,喜訊傳來,採集的造血幹細胞數達到用量需求。張朝霞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功德圓滿,今晚可以睡個好覺了!”正是此時,千里之外,這些從張朝霞的血液中分離出的幹細胞,正悄悄流淌到另一個身體裏,支撐起另一個生命的延續。
正如患者家屬在感謝信中寫道:“當我們在第一時間得知您願意爲我夫人捐獻幹細胞的消息時,您已成爲我們全家最親最親的人了。”幹細胞的分離移植,有如愛的濃縮,這濃縮的堅定的愛,拉近了人與人之間心的距離。

服務隊的“智多星”
從石家莊回來,醫生讓張朝霞好好地靜養,一週以後再上班。她卻總是“閒不住”,在家待了一天就趕到單位上班了。她說:“離開了一些日子,工作一定積壓了不少,我得趕緊處理下,順便給大夥報個平安。”
作爲單位的庫房保管員,張朝霞負責分公司900多名員工的物品發放工作,每年經手發放的物品超過幾萬件,無一出現差錯。分公司西北項目部150多名職工常年在駐外項目部,張朝霞就挨個通知職工家屬領取福利物品。由於家屬居住零散,物品領取時間不固定,張朝霞就在辦公室和庫房之間兩頭跑,臉上始終帶着微笑,不厭其煩的爲她們服務。
夏天,庫房溫度較高,張朝霞就加強庫房的檢查,催促各單位儘快將防暑降溫品領走發放。爲了清點、發放職工防暑降溫品,張朝霞頂着烈日,在太陽地裏一站就是3、4個小時。確保每名職工都能領到新鮮的物品,及時將分公司的關懷和溫暖送達到每名職工心裏。
看到辦公室的何菊花爲回遷房的工作忙的焦頭爛額,張朝霞就主動過來幫忙,協助進行資料審查、合同簽訂工作。由於修井作業工作特殊,實行兩班倒工作制度,有的工人是白班,有的工人是夜班。張朝霞就主動奉獻“雙休日”,陪着何菊花一起幫助大夥簽訂各種文件。
在服務隊,張朝霞還是大夥的“智多星”。油田回遷房要求上交一卡通統計表,而收集上來的信息都是統一的Word文檔,挨個修改、轉換工作任務繁重,涉及的地址、身份信息也很容易出錯。張朝霞就在網上查資料,向新分配大學生請教,晚上加班熬夜到凌晨4點,成功將文檔轉換成統一的表格模板。她說:“現在網絡這麼發達,多學習,多請教,才能不斷的進步。”
“救人是不能半途而廢的”
2012年9月,張朝霞救助過的患者出現病情反覆,她再次接到中華骨髓庫的電話,需要二次採集淋巴細胞進行輔助治療。
據天津市紅十字會透露,目前全國造血幹細胞入庫數有150萬人,而捐獻者只有3000多人,同意二次捐獻的人就更少了。儘管知道捐獻後會出現易感染、抵抗力差等問題,張朝霞卻沒有半點猶豫,“救人是不能半途而廢的,更何況我們現在身上流着同樣的血液,我自然也多了一份牽掛。”
2012年11月13日,張朝霞在天津第一中心醫院再次捐獻淋巴細胞懸液209毫升,成爲天津市首例,全國第33例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再度捐獻淋巴細胞的志願者。
整個採集過程歷時213分鐘,體外循環血量9370毫升,相當於將體內血液循環兩遍。採集過程中,儘管有腰痠背痛、嘴脣發麻等不適,張朝霞始終面帶微笑。採集結束後,張朝霞很疲憊,自己無法站立起來,面色也略顯蒼白,撫摸着帶着體溫的血液袋,張朝霞說:“要是我這次不來,我一輩子都不會心安。”
接受張朝霞淋巴細胞捐獻的患者委託前來的醫生表達謝意,張朝霞拒絕了錢物,卻把照片留了下來,她說:“我又多了一個姐妹。”
11月14日,從患者所在醫院傳來消息,此次採集的淋巴細胞已經滿足治療需求。
張朝霞爲一位素不相識的白血病人先捐骨髓又捐淋巴細胞的事蹟,感染了很多人。她也是大港油田地區第一個配型成功並捐獻的志願者,她爲患者連續兩次捐獻在天津市尚屬首例,在全國範圍也較爲罕見。與此同時,她也希望更多愛心人士加入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隊伍,幫助更多病人重獲新生。天津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鄭新建稱讚她是“市民的楷模”。2012年6月,張朝霞被河北省滄州市特聘爲幹細胞捐獻形象代言人,並獲得第六屆“滄州好人”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