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神舟十號是我國第五次載人飛行,是應用性飛行的開始,從研發到應用階段的變化,也讓我們共同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高速發展的歷程。航天食品作爲航天員太空生活的必須品,也從無到有,一同成長進步。
從口味單一到營養豐富:盤點從“神五”到“神九”航天食品變遷
根據航天員生活所處的特殊環境,結合航天人員在太空的口味和消化吸收能力,以及特殊進食方式,我國的航天食品從1968年開始進行先期研究,現在的太空食品已經有百種以上。航天食品經過多次物理、化學、微生物學的分析,以及航天員們的品嚐、打分、評議。在營養結構上要適應航天員的工作性質,營養需全面。在食品質量標準上,要保證食品質量的一致性,以免航天員食用後出現問題。
中國航天航天員航天食品研究室從神五開始,就不斷研製、改進航天食品。爲航天員在特定的環境,提供足夠和完善的科學營養,如每天人體所需要的蛋白質、脂肪和糖等,並保證含有鈣、磷、鎂、鉀等主要無機元素,還要含有鐵、鋅、硒、碘等微量元素,以及兩種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和E)和各種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族和C等)。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天,航天員楊利偉在太空的20多個小時裏,只食用了點心和咖啡。帶上神五的食品都是即食食品,不需要加熱、也不需要加水,而到了兩年之後的神六上,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可以吃到熱食熱飲,食品種類從神五的二三十種增加到四五十種。僅僅是在主食方面,就有白米飯、八寶飯、咖喱飯、糯米飯四個品種,飯後還有凍乾的巧克力奶油冰淇淋。調味醬有特製的辣、酸、甜3種。每頓飯有三到四個菜,還搭配有小吃、開胃小菜等,甚至鮑魚、大蝦也在食譜之列。航天員飲用水則是從地下1700多米抽上來的地下水,然後再用銀離子進行消毒,最後罐裝。
2008年飛天的神七,食品跟神五、神六沒有太多變化,只是種類更加豐富,種類從40多種增加至近80種。主食以米飯爲主,菜品有魚香肉絲、紅燴豬排和蘑菇等。此外,航天員在用餐時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酸、辣、鹹等口味的調味品。
而到了2012年的神九上,食品種類更爲豐富,也根據航天員的口味的個性化需求進行航天產品的定製。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三位航天員一日三餐都能吃上什錦炒飯、咖喱炒飯、冬筍火腿炒飯。除了主食,黑椒牛柳、雪菜肉絲這些平時我們餐桌上常見的炒菜在太空也能吃到。此外,還有醬蘿蔔等小菜,有葷有素還有涼菜,搭配頗爲精心。航天員在失重的環境下,有可能會出現味覺暫時退化的情況,爲了避免航天員在太空中出現口味變化,此次食品包中還備有各種調味品,如李錦記叉燒醬、川味辣椒醬等。作爲我國首位飛天的女航天員,劉洋還曾在一次交流會上說,在太空執行任務中,能刺激味覺、提升食慾的李錦記鹹醬、辣醬等,特別受到他們幾位航天員的歡迎。
在世界航天食品當中,我國的航天食品極富中國特色,傳統中式菜品都儘可能出現在航天食譜中,相比西餐更加色香美味,可口宜人。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航天食品分系統主任白樹民說,中國的航天食品以中式食品爲主,具有明顯的中餐特色,能夠符合航天員的口味要求,比如膳食有主食和副食之分,主食主要以米麪類的食物爲主,副食講究葷素搭配,在加工上注重色香味形。如神九航天員在天上歡度端午節,在節日裏他們吃上特地準備好的八寶飯來代替糉子,不僅風味獨特、色澤豔麗,其中的蓮子、桂圓等配料還有保健功能,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
神十:讓航天員成爲太空美食家
此次神十的任務,相比以往更加繁重。作爲第一次“應用飛行”更多承擔了運輸的角色。所以,此次航天員將扮演“運輸工”、“裝修工”等多種職業。由於航天員會面臨複雜、艱難的環境,體力消耗大,因此他們每天所攝入的航天食品需要經過科學地計算和設計,嚴格配套,不僅要保證航天員均衡營養和充沛精力,更希望通過精心調製,讓航天員還可以成爲太空“美食家”。
在6月10日在酒泉基地舉行的神十任務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表示,此次任務的航天員在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將獲得改善。進一步豐富了航天食品。針對航天員進行了個性化的設計增加了食品種類,而且通過改進工藝改進了食品的感官接受性。神十飛行任務航天員張曉光在回答記者提問的“神十在軌飛行15天中是如何安排工作和生活”時也表示,“在飲食方面,我們的食品專家爲我們制訂了豐富的、極具個性化的太空食品,盡最大的努力將我們保障好。”
爲了增進航天員的食慾,提高食物的攝入量,航天食譜通常採用個人選擇性食譜。那麼什麼是個人選擇性食譜呢,據白樹民主任介紹,就是在飛行前由航天員根據自己的嗜好選擇自己喜愛的食品,由膳食營養專家進行配餐後編入食譜,供他們在飛行時使用定製型食品。航天員的味覺在太空也會有變化,容易出現食慾不振的情況,因此爲航天員特意準備了醬料等調味品,有助“開胃”。如此次神十航天任務李錦記根據航天中心配餐需求和計劃,特別根據飛行乘組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的個人工作和生活習慣特點,對醬料的口味作針對性調整。由於航天員在失重的環境下,有可能會出現味覺暫時退化的情況,家鄉口味更能喚起食慾。比如李錦記特別爲來自山東煙臺的女航天員王亞平定製和提供海鮮醬,既能滿足其喜海鮮味、口味偏重的個性需求,又可方便促進食慾。
中式美食,妙絕天宮。據中國航天科工四院型號總設計師胡勝雲介紹,此次針對神舟十號任務,科研人員對“太空廚房”進一步升級,力求可靠性更高,功能更多,舒適度更好。去年神舟九號飛船量身定製的“太空廚房”是一個白色方盒,長、寬、高均不足30釐米,重量僅僅4.4千克,學名叫做食品加熱裝置。小小的方盒內有三層加熱空間,可以同時均勻加熱一份米飯和兩份菜。輕輕按下電源開關,耐心等上30分鐘,一份冒着熱氣的地道中餐便新鮮出爐。熱騰騰的米飯、香噴噴的魚香肉絲、宮爆雞丁……散發各種誘人香味的美食,讓遠在太空中的航天員盡情享受舌尖上的美味。
2020:太空廚房全面升級滿足航天員長期居住需求
此次神舟十號的重點轉向對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驗證和應用,相當於載人飛船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要進入定型階段,爲以後開始空間實驗室的研究和空間站的建設奠定一個天地往返的運輸系統。
根據中國的航天計劃,繼“天宮一號”之後,中國將於2015年前陸續發射“天宮二號”和“天宮三號”兩個空間實驗室,爲預計在2020年升空的中國空間站進行準備。定於2020年發射的中國空間站,極有可能是屆時人類唯一的空間站,2020年的中國空間站也會是一個國際空間站,其造福人類的意義自然不在話下。
爲了滿足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的建設和工作任務需求,科技人員也在不斷升級“太空廚房”,以滿足航天員長期居住需求。此次,神舟十號的廚房器件全部實現國產化,全面升級到中國宇航級標準,可靠性更高,產品使用壽命大大延長。將來用於空間站的太空廚房,壽命也能滿足長期待在空間站作業的航天員日常生活要求。
儘管“太空廚房”究竟增添了哪些功能並未披露,但這消息還是使得有些網友大膽猜測,也許中國航天員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在天宮上做飯做菜,隨心所欲地烹飪各種自己喜歡的美食,盡情享受“舌尖上的天宮”的無窮樂趣。
未來,中國航天各項太空探測任務還將深入持續展開。爲了滿足未來中國人可能展開的載人登月工程的項目需求,滿足“舌尖上的月球”、甚至“舌尖上的火星”的任務保障要求,作爲中國航天合作伙伴的食品企業李錦記相關負責人透露,將進一步對航天食品進行升級和技術革新。爲符合失重條件下航天員生理改變的要求,以及考慮到未來將進行更長時間的飛行,他們將逐步設計適合中長期飛行的食品,加緊開發出“雲醬料”。在不久的將來,李錦記“雲醬料”根據航天員身體數據進行口味配比、實現進行自主加熱、耐存儲、遠程遙控等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創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