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軍網絡司令部司令基思·亞歷山大在出席國會聽證會時爲“棱鏡門”辯護。新華社發
強調“棱鏡”等監控項目有助於反恐
據新華社電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僱員愛德華·斯諾登曝光“棱鏡”等祕密情報監視項目,將美國政府的爭議做法置於風口浪尖。面對國內外越來越大質疑聲,美國政府以及部分政界人士四面出擊,試圖通過各種手段消除“棱鏡”爭議帶來的消極影響。
第一招:辯“實效”
監視項目曝光招致美國國內就監視項目是否侵犯公民憲法權利的爭論。對於這一點,美國政府似有意迴避,只是強調監視項目的“實際效果”。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基思·亞歷山大12日在國會聽證會上說,監視項目已協助防範或挫敗數十起恐怖事件,不久將公佈更多細節,證明這些項目在反恐工作中發揮的作用。
美國白宮發言人傑伊·卡尼13日提前披露,得益於監視項目,當局截獲有用情報,2009年10月在芝加哥奧黑爾國際機場逮捕恐怖嫌疑人戴維·黑德利。黑德利承認策劃對丹麥《日德蘭郵報》發動炸彈襲擊。
第二招:潑髒水
美國國會部分議員13日拋出毫無根據的陰謀論,懷疑斯諾登可能受他國指使。國會衆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邁克·羅傑斯暗示,斯諾登可能與中國政府“合作”。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羅傑斯提出這種質疑時沒有給出任何證據。
第三招:轉視線?
就在媒體針對監視項目窮追猛打之際,白宮發表聲明,確認敘利亞政府去年多次在國內衝突中“小規模”使用化學武器,總統奧巴馬決定向敘反對派提供包括“軍事支持”在內的更多援助。美國政府正式確認在敘利亞衝突立場上的這一重要變化,其時機選擇值得探究。這一消息迅速成爲當天的重點新聞之一,一定程度上衝淡了媒體對監視項目的報道氛圍。(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