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了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藍皮書提出,2012年以來,中國新媒體用戶持續增長、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新媒體應用不斷推陳出新、產業日趨活躍,新媒體的社會化水平日益提升、頻頻引發熱點。新媒體的發展爲人們的生產生活等帶來了極大便利,但也出現了各種問題,如個人隱私泄露、不良信息傳播、謠言層出不窮等,危害了網絡環境,損害了人們對網絡的信任。
新象
微博“國家隊”異軍突起
藍皮書分析,2012年,微博“國家隊”異軍突起,新華通訊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齊齊發力,在微博輿論場嘗試主導“微話語權”。截至2012年底,新浪微博認證的媒體微博總數已經突破了11萬個。中央媒體微博的崛起,改變了主流媒體應對網絡熱點時遲緩和失語的狀態,提升了主流媒體的網絡輿論引導能力。
學生是微博最大用戶羣
2012年,中國微博已經成爲極爲活躍的信息傳播空間。2012年下半年中國微博總訪問次數達到155.56億次,總頁面瀏覽量達到739.85億次,總訪問時長達到15.18億小時。
儘管有數十家網站提供微博客應用服務,但騰訊、新浪、搜狐、網易四大門戶網站主導着中國微博的格局,特別是已經形成騰訊和新浪二強並立的局面。
中國微博用戶整體呈現,學歷低、年紀輕、收入低、集中大中城市的特徵,高中學歷以下用戶佔74.88%,接近3/4,學生有9387萬人,是微博用戶的最大職業羣體。月收入5000元以下用戶佔到總數的92.2%。其中,無收入羣體人數最多,達到9183.5萬人,這主要因爲學生用戶是微博最大的羣體。
新媒體是最主要曝光媒介
藍皮書認爲,不論是從相對數還是從絕對數上講,新媒體都是最爲主要的反腐倡廉事件的首次曝光媒介類型。從絕對數上說,反腐倡廉輿情事件首次曝光於新媒體上的數量遠大於首次曝光於傳統媒體上的數量。其中,2010-2012年,反腐案件首次曝光於新媒體上的事件數量依次爲67件、58件和31件,3年合計156件,是傳統媒體的2倍。
印象
傳統媒體仍是重要新聞源
藍皮書認爲,從微博意見領袖的信息來源來看,傳統媒體仍是微博意見領袖的重要新聞源。通過對意見領袖微博的信息來源進行統計,其中轉載傳統媒體信息的比例最高,佔48%,而意見領袖的原創帖佔44%,轉載他人(非新聞機構和個人)僅佔8%。目前,越來越多的媒體也加入到微博陣營中來。傳統媒體的加入,特別是雜誌和報紙在微博中的突出表現,證明了在碎片化閱讀的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仍能憑藉自身優勢在內容生產上勝出,達到議程設置和引領輿論的效果。
微博平臺容易形成輿論焦點,傳統媒體與微博的積極連線,對於甄別新聞事件的真僞,做好微博輿論的把關人,引導網絡輿論良性發展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使得微博用戶傾向於從媒體微博上對照、覈實信息。
碎片化閱讀引發社會反思
藍皮書還提出,微博引領的碎片化閱讀引發了社會反思。2012年10月,微博名人“和菜頭”宣佈停止更新微博,“我懷疑微博的碎片化閱讀對我的大腦有所損傷,很擔憂再也不能讀書和做深度閱讀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亂象
1網絡反腐陷入混亂無序
雖然網絡反腐藉由現代信息技術而具有傳統輿論監督無可比擬的優勢,但由於其自發性、匿名性、虛擬性和開放性的特點,也使網絡反腐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十分突出。
2網絡舉報信息真假難辨
網絡舉報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網絡賦予網民的言論自由,然而,一部分網民卻濫用網絡言論自由權,或爲了賺取眼球,或爲了窺探隱私,或出於發泄私憤,發佈虛假信息,進行不實舉報。不明真相的“圍觀”網民以訛傳訛,虛假舉報也獲得很高的點擊率和數量可觀的跟帖和轉發,使網絡反腐陷入真假難辨的混亂無序狀態。紀檢及相關部門不得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對真假信息進行甄別查證,造成原本就很有限的反腐資源的浪費。
例如,2012年11月30日,有微博曝光“四川達縣縣委書記有9名情婦”,一時引起網友熱議。但經過官方大量的調查取證工作,證實所反映的問題嚴重失實。
而未經查證的“網絡曝光”和“人肉搜索”,容易侵犯公民隱私,對被曝光主體構成網絡暴力。一些網絡舉報人爲了使自己的舉報“言之鑿鑿”,不惜詳細羅列與貪腐內容無關的所有個人信息,將被舉報人的真實身份和個人信息暴露在億萬網民面前,甚至盜用他人照片佐證自己的觀點或主張,使其及家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許多困擾。例如,網帖所曝“擁有24套房產”的“房嬸”,經紀委查實,只不過是一個普通工程師,而其6套房產也都是合法所得。雖然當事人的清白得以澄清,但其“家庭房產情況一覽表”等個人隱私已被曝光。又如,廈門某女大學生的個人寫真照片被盜用成雷政富情婦照片被大量轉發和“人肉搜索”,對其個人名譽產生了極惡劣的影響。
3網絡反腐低俗傾向嚴重
網絡反腐低俗化、娛樂化傾向嚴重,給網絡輿論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專家表示,當前,在部分黨員幹部中的確存在奢靡浪費、生活腐化墮落等腐敗現象,但這僅是腐敗現象的主要表現之一。實際上,腐敗的表現形式還有徇私枉法、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買官賣官等。但從近幾年的網絡反腐案例看,無論是經查證屬實的案例,還是虛假的網絡曝光,大多與“情婦”、“二奶”、“包養”等字眼聯繫在一起。究其原因,這樣的“桃色新聞”更具眼球效應,更易引發輿論關注,更易形成社會倒逼,因而受到網民的熱捧。
中國人民大學危機管理研究中心發佈的《官員形象危機2012報告》表明,2012年經網絡曝光、影響較大的官員性醜聞事件有10多起。但由於缺乏強有力的輿論引導,利用生活作風問題糾腐、反腐的過程出現低俗化和娛樂化傾向。一方面,部分網民樂於關注、跟蹤、渲染官員的“花邊新聞”,以滿足其獵奇心理,或釋放其對腐敗現象的憤慨;另一方面,部分網絡媒體爲提升人氣,賺取更多經濟利益,往往對網絡信息不加覈實予以轉載,甚至在前一版本基礎上誇大事實,或使用敏感字詞博取眼球,爲低俗信息的傳播推波助瀾。低俗信息被不斷放大傳播,不僅不利於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對廣大未成年網民的身心也造成傷害。
4百個微博熱點三成謠言
藍皮書披露,2012年的中國,網絡謠言的傳播是特別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去年1月至今年1月的100件微博熱點輿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現謠言的比例超過1/3。3月,因“薄王”事件引發的“軍車進京、北京出事”謠言使得註冊用戶數均超過5億的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關閉評論功能3天,另有16家網站被查處。12月,邪教組織“全能神”藉助“末日謠言”蠱惑人心、牟取私利,共計有分佈在16省的1300餘人被公安機關查處。無論是經久不衰的災難謠言,還是波譎雲詭的政治謠言,都在2012年有了一次“狂歡式”的爆發。
5 “新謠言”參與者無利益糾葛
藍皮書認爲,如果把傳統謠言界定爲與謠言主體有直接利益關係的少數人出於特定惡意動機而製造與傳播的虛假信息,那麼,當代中國社會的謠言更應該被界定爲“新謠言”。“新謠言”的參與者往往與謠言的主體並無利益糾葛,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虛假的,而且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6 “兒童+失蹤死亡+器官被盜”成謠言藍本
網絡謠言中所佔比例最大的娛樂謠言(17.3%)。其次是社會治安謠言,一共有108個,佔全年謠言的16.1%,其中,一半(51.9%)的治安謠言涉及命案,將近四成(38.0%)涉及未成年人(尤其是兒童)被拐、失蹤、綁架或不正常死亡,兩成多(20.3%)涉及器官被盜,另有一成多(12.0%)涉及羣體性事件。香港兒童被拐割腎、北京小學生被綁取眼角膜、四川20名兒童失蹤屍體被挖掉器官、河南男孩洗澡心臟被挖、東莞女孩失蹤內臟被挖等,“兒童+失蹤死亡+器官被盜”的謠言在中國的大小城鄉落地生根。本報記者代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