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原標題[ 1958年戶籍制度建立:沒有戶口計劃經濟無法實行]
“盲流”的誕生
1958年,國務院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該《條例》實際上1954年左右就定稿了,當時也並不存在什麼遷移入戶的控制問題。但是到公佈的時候,情況卻出現了變化。
建國初期,爲了給共和國脆弱的工業“輸液送氧”,中央政府確定了農業支援工業、農村保障城市的戰略。當時政府對農副產品實行低價統購統銷,以積累城市工業化建設必需的資金。
1953年,伴隨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和國家開始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以及戰後農村極度貧困,大批農民涌入城市謀生。由於越來越多的農業剩餘勞動力盲目涌入城市,給城市交通、住房、勞動就業和生活供應等各個方面帶來日益嚴重的壓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糧食緊張。由於中國是個人口大國,糧食問題特別重要。城市人口發展,首先面臨就是吃飯問題。當時國家糧食產量有限,按照國家的糧食供應計劃,缺口比較大,需要從國外進口糧食,這就對城市居民的口糧提出了比較嚴格的要求,也從而形成了後來的戶口糧食雙軌制,就是說只有報了戶口才能去辦理糧食關係。
1953年4月,政務院發佈了《關於勸止農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盲流”一詞就是那時提出來的。此後,國務院在50年代數次發文,要求各地勸阻和制止農民盲目進城,但收效甚微。僅1956年秋至1957年麥收,全國盲目流入城市的人口即達57萬多人,大部分是青壯年。
1958年1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經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91次會議審議通過,以“共和國主席令”頒佈施行。《條例》對農民進入城鎮作出了約束性限制:“公民由農村遷往城市,必須持有城市勞動部門的錄用證明、學校的錄取證明,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准予遷入的證明,向常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辦理遷出手續。”從此,形成了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的“二元結構”的戶籍模式。今天實行的戶籍制只是當年的延續,但組織更健全、制度更完善了。
1964年8月,國務院批轉了《公安部關於處理戶口遷移的規定》,該文件比較集中的體現了處理戶口遷移的基本精神,即兩個“嚴加限制”:對從農村遷往城市、集鎮的要嚴加限制;對從集鎮遷往城市的要嚴加限制。此規定堵住了農村人口遷往城鎮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