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今天是第24個世界人口日。市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到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突破1400萬。近兩年來,本市常住人口的增量九成緣於遷移人口的增長。事實上,隨着本市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來自四面八方的“新天津人”來到津城,爲這座城市增添了南腔北調的口音和源源不斷的新增勞動力,豐富了城市的人口結構。他們正在通過自己的奮鬥,書寫着自己與天津的故事。稿件統籌鄧晶龍周白石
本市常住人口
兩年增113萬
新世紀以來,本市人口規模出現持續增長的態勢,且有加速增長的趨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11月本市常住人口爲1200多萬人。而根據市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爲1300多萬,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則已超過1400萬,“十二五”的前兩年,全市常住人口累計增加了113.86萬人,增幅達8.76%。其中,人口自然增長佔增加人口的一成不到,九成以上的增加人口來自於遷移增長。
分析 本市人口發展呈現三個特點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原新教授在接受新報專訪時表示,本市人口發展現狀呈現出三個特點。
特點一流動人口快速上升
原教授介紹,新世紀以來,本市人口規模有加速增長的趨勢。“十五”期間本市常住人口年均人數淨增長率爲8.37‰,“十一五”期間的淨增長率爲10.25‰,“十二五”期間該數字攀升至28.47‰,年均淨增人數是“十五”期間的3.4倍。
“主導天津常住人口增長的核心因素是流動人口的快速增加。”原教授解釋,統計數據表明:“十一五”時期,本市人口自然增長佔增加人口的5.02%,遷移增長佔增加人口的九成多。“十二五”的前兩年,本市人口自然增長佔增加人口的6.11%,遷移增長依然佔增加人口的九成多,外來人口占總人數的比重在上升。
特點二正處於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峯
除流動人口上升外,“十二五”前兩年,本市人口自然增長人數也呈現緩慢增加的態勢,在人口增長中所佔比重有所上升。“十一五”期間,本市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爲2.57‰,“十二五”期間,該數字上升到3.48‰。原教授解釋,這是因爲本市正處於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峯,80後這個在第三次人口增長高峯期間出生的羣體,如今正處於生育年齡,同時流動人口中也有不少孕齡婦女,這就使得本市在全國孕齡人口下降的大趨勢下,依舊處於上升態勢。
不過,本市各區縣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並不均衡。市內六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逼近零增長,也就是說出生人數和死亡人數幾乎可相互抵消。而環城四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略高於市區,遠郊五區縣則更高一些。
特點三處於穩定低生育水平
原教授介紹,雖然本市正處於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峯,但目前本市仍處於穩定的低生育水平階段。上世紀70年代末,本市開始進入低生育水平,這個階段提前於全國14-15年。
影響 流動人口改變本市人口結構
流動人口的快速增加,改變了本市原有的人口結構。原新教授認爲,這將給本市帶來三重影響。首先是養老問題不容忽視,大量流動人口的進入,掩蓋了本市戶籍人口的快速老齡化過程。目前,本市老年人口的總規模是187萬人,老年人口數量仍在持續上升。同時,市民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達到81歲,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到6歲,可以預見本市的養老壓力將逐漸增大。而大量流動人口的存在,又使得老年人口數量佔總人口數的比重下降,相對減慢了老齡化程度,造成養老壓力不大的假象。
其次,教育壓力逐漸增大。實際上,由於本市長期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戶籍學齡人口數正在不斷減少,但流動人口的持續上升正在打破原有的學齡人口結構。很多流動人口都是舉家遷移,他們帶來的子女需要上學;同時,還有一些流動人口正處於孕齡,未來她們的子女也將面臨上學問題,這無疑推升了學齡人口總量,增加了本市教育的壓力。
當然,流動人口也爲本市帶來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在我國,勞動人口的年齡被定義爲15-59歲人羣。在本市,戶籍人口中勞動力達到的最大分值早已成爲歷史,而外來流動人口中80%-90%的人均在勞動力年齡範圍內,他們有力地補充了本市的勞動人口年齡。
人物故事
老一代來津務工者
20載後已是此鄉人
陳海燕算是老一代外來人口的代表,17歲那年,她隻身來津投奔姑姑學裁縫手藝,之後的人生便與這座城市血脈相連,立業、成家,一過便是20載。如今,她在河西區尖山街是小有名氣,社區裏的老主顧只認她家做的衣服,左鄰右舍都喜歡她這個熱心人。此外,她還是該街流動人口協會的副會長,聯繫着人數近萬的來津務工的兄弟姐妹。用她自己的話說:“我早就覺得自己是個天津人了。”
陳海燕的裁縫店位於曙光里社區中,面積雖然不大,但生意很是紅火,南開區、紅橋區,甚至是北京、唐山都有慕名而來主顧請她量體裁衣。海燕說,當年在家鄉,年輕人都學手藝,爲了能將手藝展示出來多賺點錢,人們都是遠走他鄉。17歲那年,海燕也走出了村莊,投奔在天津做裁縫店生意的姑姑。在姑姑身旁邊學邊幹了6年後,海燕結婚了,她與丈夫決定不枉費多年的手藝,一起在天津開屬於自己的裁縫店。開店初期日子很苦,海燕和丈夫省吃儉用地悉心經營,憑藉着肯鑽研的毅力,他倆做的衣服被一傳十、十傳百,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生意便好了起來。
外地人在津白手起家,樣樣都要自己操心。但海燕說,付出勞動並不會讓她覺得辛苦,但孩子不能留在身邊,是多年的遺憾。她說,在孩子要上學那會兒,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還不能在天津上學,他們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而如今,外來人口的子女可以享受就近上學的政策,這真是解了在津務工的外地父母的後顧之憂。
海燕告訴記者,老一代的外來務工者一般都從事着比較基層的行業,他們吃苦耐勞,樂於奉獻,爲這座城市做着不可或缺的勞動力貢獻。當然這裏的人們也接受了他們,“在津生活20年,這裏早已被我當做第二故鄉。我希望孩子大學畢業後,可以來天津上班,繼續奮鬥他的人生。”
融入第二故鄉“新天津人”放飛夢想
隨着天津的發展,經濟增長點的重新定位,這座城市中“新天津人”的職業結構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原來外來務工者是以輸出體力勞動爲主,如今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則屬於高技能或高知型人才。而隨着職業結構的變化,市民對於流動人口的認識也發生着改變。稿件統籌鄧晶龍周白石
改變一人員從業結構變化
近兩年,本市經濟快速發展,這吸引來不少高端人才。南開大學原新教授介紹,外來人口的從業結構與地區整體的經濟結構息息相關。深圳發展時期定位於國際加工廠,主要從事外來貨品的加工工作,因此當時它召集了大量的加工工人。浦東開發開放時期,定位爲高端服務業,吸引不少技能型人才。本市濱海新區定位總部經濟,並向高端服務業轉型,這使得對勞動人口的需求由數量轉變爲質量,由低端勞動密集型人才轉變爲高端技能和知識密集型人才。
改變二 對流動人口觀念變化
原新教授介紹,其實,居民對“流動人口”的態度和認識同樣在發生着變化。最早,這個羣體被稱爲“盲流”,即“盲目流動的羣體”,雖然這個詞彙本身沒有貶義,但是畢竟有些許歧視的意味在其中。隨後,這個稱謂改爲“流動人口”,這個詞彙更顯中性,不過其中同樣透露着這個羣體可能給社會造成不穩定影響的意思。之後,稱謂更替爲“外來務工人員”,這個詞彙開始彰顯該羣體的正面力量,預示着他們蘊藏着提升地區經濟的能力和潛力。如今,對該羣體叫得最多的是“新城市人”,落地天津可稱之爲“新天津人”。
“只有把‘新’字去掉時,這個羣體纔是真正融入了我們這個城市。”原教授認爲,要想助推天津經濟發展,留住這些外來的高端人才非常重要。爲此,他建議本市完善對該羣體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讓社會福利惠及到更多“新天津人”。
人物故事
高知技能型“新天津人”
快速融入津城
新一代的外來人口,結構開始發生變化,除了體力勞動者外,他們中有些人掌握着高端技能,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他們爲了尋夢而來,併爲天津這座城市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智慧,80後的劉瑞就是新一代外來工作者中的一員。
劉瑞研究生畢業選擇來津打拼,他說,這裏相較於北京生活成本低,是個自我成長髮展事業的好地方。在五年的職場生涯中,他一直從事房地產開發行業中的人力資源崗位。這期間,他經歷了三份工作:第一份工作做了三年半,起始月薪3000多元;第二份工作做了一年多,起始月薪7000多元;今年3月份,他應聘到一家在津新開的公司,在其中擔任行政和人力資源部門主任的管理職位,起始年薪接近30萬元。
劉瑞說,剛來天津時,除了業務不會考慮其他事情。可是到了工作的第三年,他感到進入瓶頸期,一段時間內職位和薪金都難以再有上升空間。“我當時想過很多,比如換一個城市,選擇更大的平臺施展才華。但最後我發現,其實天津這座城市非常有潛力,機會和平臺多於自己的想象。於是,我決定留在天津,併爲自己重新選擇發展平臺。”現在,劉瑞已在天津安家,也有了屬於自己的生活圈。他說,這座城市對外來人才非常具有吸引力,現在來公司應聘的年輕人中有六成是外地人,他們正在延續自己當年走過的路。
政策鏈接
建立兩地信息交換網絡
爲了強化本市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市人口計劃生育委員會開展雙向協作,與20個省(市、區)的32個縣市簽訂179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雙(多)向協議。通過“合同式”、“計企聯合”服務管理新模式,對流動人口進行動態監測,組織開展流動人口生存發展狀況動態監測調查,加強數據分析應用,提升對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能力。
建立現居住地與流動人口戶籍地信息交換網絡,形成一表兩圖新的管理模式,並採取“上門方法”完成“走動式服務”,提高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水平。啓用《流動人口第一個子女生育服務登記表》和《流動人口第一個子女生育服務登記證明》,爲解決流動人口辦證難問題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時,對流動人口開展免費孕前健康檢查項目。市政府把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列入今年改善人民生活20件實事中,各區縣也把該項目納入本地區的民心工程項目,實現了全市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的全覆蓋。在市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務中心建立檢驗質量監測指導中心和孕前優生數據中心,完善高風險人羣市區兩級評估指導、跟蹤隨訪和質量抽檢機制。加強各服務分中心標準化規範化建設,發揮優生監測、隨訪服務等八項功能,規範項目工作,建立轉診渠道,延伸服務鏈條,加強優生優育和出生缺陷孕前預防。截至目前,已爲10萬多人提供了該項免費服務,篩查出高風險人羣8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