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到標誌性建築,就開始自拍、互拍、找人幫忙合拍的,一定是中日韓遊客;見到城市中心廣場噴泉就往裏扔硬幣的,是俄羅斯遊客;在咖啡館一杯咖啡喝半天令服務員惱火的,是歐洲遊客;而在任何時候都非要可樂的,是美國遊客。”這種如何區分各國遊客的笑話在多國有不同的版本,近年來中國遊客不僅成爲這類笑話的當然主角,更成爲多國媒體爭議的話題。近來從在盧浮宮前洗腳到泰國民調稱中國遊客最愛大聲喧譁,這類新聞“出口轉內銷”後甚至引發“民族素質”的激烈爭議。“中國人正在注意自己在海外的形象,而中國政府提醒國人注意在海外的舉止也值得學習”,英國《金融時報》稱,“事實上,各國都有必要給國民提個醒:意大利人需要被告知小點聲;德國人需要被提醒霸佔海邊度假地的所有遮陽傘是不禮貌的;美國遊客則應知道,別在巴黎餐廳吃大餐時非要配可樂。”
不文明的中國人在國外“更扎眼”
如今在倫敦、愛丁堡等地,當地英國人早已對成羣結隊的中國遊客見怪不怪了。談起關於中國遊客的一些負面新聞,許多當地人似乎比媒體要寬厚得多。“每個人都有些與別人不同的習慣,不是嗎?”倫敦市區一家旅遊紀念品商店的店員馬克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們商店現在主要賣爲英國剛出生小王子而製作的各種紀念杯盤,最近的買主以中國人居多。馬克說,讓他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中國人不計較一個盤子賣5英鎊還是10英鎊,而是絕大多數中國顧客會特別小心輕放這些物品,讓他感到很開心,覺得中國遊客素質不錯。
但也有英國人看不慣中國遊客的一些習慣。在倫敦唐人街附近一家咖啡館工作的露西說,這些年中國遊客隨地吐痰的現象是少了,但讓她不解的是,一些中國遊客走到唐人街就有些故態復萌,不僅毫不顧忌地大聲說話,還隨地扔菸頭。露西說,中國遊客挺要面子,但他們似乎忘記唐人街仍是在英國。
一名長期生活在歐洲的華人稱,有時候他確實爲少數同胞的行爲感到“臉紅”,一些中國遊客的確存在一些不文明行爲,像加塞、搶座、隨地吐痰等,這些人在國外的表現和他們在國內如出一轍,但在國外的環境中顯得“更扎眼”。
泰國旅遊局5日發佈了“影響泰國旅遊快速發展”的調查報告,稱“大聲喧譁”、“亂丟垃圾”、“不守秩序”成爲泰國民衆對中國遊客的第一印象。不過,泰國導遊張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通過接觸不同年齡層和羣體的中國遊客後,他發現往往首次出國旅遊的遊客比較隨便,容易出現“狀況”,因爲此類遊客羣體並不瞭解國外的習俗和規矩。而自由行的遊客在出發前往往會蒐集大量“攻略”,做足各項準備工作,對泰國的風土人情有一定了解,表現得更文明。他建議旅行社更應多提醒,讓遊客瞭解當地人的喜好禁忌。他認爲,多數中國遊客很文明,但中國人出國旅遊的人數迅速增加,極少數人的問題也會顯得比較集中。
英國旅遊業者協會發言人托馬斯對《環球時報》表示,只有和中國人打交道久了,歐洲人才會明白,有時候不是中國人的文明素質有問題,而是彼此的文化習慣不一樣。他說,自己經常去中國,在中國城市街頭也不得不大聲和朋友說話,因爲街上真的沒有愛丁堡安靜。顯然,這樣大聲說話只是中國人的習慣而已。托馬斯稱,中國人在海外有時不注意自己的舉止,也跟趕時間有關係。作爲旅遊業者,他深知多數中國遊客的行程都由旅行團安排,往往總是慌慌忙忙地結束每一站的行程,因此會出現大聲催促,插隊,在街頭甚至公交車裏不顧形象地吃東西。他說,歐洲人通常去旅遊都是隨性遊玩,因此時間上往往不緊張,所以一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中西方生活文化存在區別。
多國曾自責本國人不文明旅遊
“實際上,對外國人在旅行中的壞習慣進行抱怨,甚至吐槽同胞不文明舉措也是許多人的陋習,因爲這樣可以顯示自己更文明”。德國法蘭克福旅遊管理學者克萊門斯對《環球時報》記者這樣半開玩笑地說。上世紀70年代,日本遊客在歐美扎堆搶購奢侈品,結隊光顧“紅燈區”和夜店,也曾屢屢成爲當地傳媒嘲諷的對象,當時曾有海牙、布魯塞爾某些地方用日語標註“文明守則”的報道。
美國廣播公司8月6日稱,一名美國遊客在參觀意大利佛羅倫薩德爾大教堂博物館時,“摸壞”了一尊14世紀雕塑的一根手指。當時這名美國遊客不顧旁邊“請勿觸摸”的醒目提示而觸摸雕塑,結果將這個無價之寶的一根手指頭碰掉。附近的保安看到了這一幕,卻來不及阻止。由於沒有安裝攝像頭,目前還未找到是哪名美國遊客乾的事。該博物館的負責人對於美國遊客缺少參觀博物館的文明知識感到憤怒:“在我們這個全球化的世界裏,參觀博物館的最基本原則卻被忘得一乾二淨,那就是:不要觸摸藝術品。”
1989年民主化運動成功以後,韓國才允許公民自由出境旅遊,因此韓國人大規模涌向海外旅遊的時間並不長。但是一些韓國人出境後同樣出現各種不文明現象,如在機場和大街上大呼小叫,習慣性扔菸頭和醉酒,常讓當地人側目。韓國不少描述“醜陋的韓國人”的書籍就與遊客在海外的不文明表現有關。韓媒曾經報道稱,在北歐,韓國遊客曾無視當地“禁止進入”的標牌,擁進“保護區”等地方進行燒烤和做飯,甚至引發當地禁止韓國人入場的事件。去年一羣韓國遊客在北京旅遊時公然哄搶一家小便利店的東西,曾引起韓國國內的一片責罵。
《法國看板》雜誌曾稱,中國人有時過於要面子,一些國外旅遊網站進行的調查反饋中,對中國遊客的負面評價,中國本國媒體和公衆對此的議論,總會比境外多得多、熱烈得多,而最激烈抨擊這些不良行爲的言論往往出現在中國人自己口中和筆下。該報道稱,和美國人“笑罵由人,我只要自己舒服就行”的滿不在乎不同,中國人是很在乎自己在外國人眼中形象的。
日本大阪一名退休大學教授對記者說:“有些媒體拿放大鏡來看待中國人。其實,每年日本人也大量在外國旅遊,從外國傳來的消息並不都是稱讚日本人的聲音,事實上一般傳回來日本的評價都是不好的評價,比如日本遊客在歐洲餐館吃飯後,拒絕支付小費,也被歐洲人說日本人相當吝嗇。其實那是因爲日本人從來沒有給小費的習慣。諸如此類的事非常多,很多是文化和生活不同,不能簡單地上升到對另一個國家國民素質上的判斷。其實中國遊客都衣着時髦,並且消費力強,是日本商業、旅遊業都期待的客戶,日本人應該理解中國顧客,彼此多一些寬容忍讓。”
韓媒稱應學習中國重罰不文明遊客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着中國民衆經濟條件的改善,出國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必然也會有少數人出現這類的問題,但應該以事情的是非曲直來判斷,而不應該以國家和民族性來衡量。周寧認爲,有些中國遊客的行爲確實是不文明的,但人們對在遊客在國外的行爲和在國內的行爲不應區別看待。如果只是對境外旅遊採取更高的標準來要求民衆,那會形成對國內國外旅遊文明行爲的差別,這其實不利於民衆文明言行的培養。無論是國內旅遊還是國外旅遊,我們都應該以一種同樣的文明標準來要求。總的來說,應該加強民衆的文明素質和文明修養,這個是最根本的。
有海外華人對記者稱,文明素養的進步並非旦夕之功,制定諸如“五講”、“四不”的文明行爲規範不難,將文明變成人們生活中能自然遵循的下意識本能,纔是最難做到的。他說,遊客不是“紀律部隊”,對一些不文明卻並不違法的小節,強制或懲罰很難奏效。對這種行爲,惟有從小加強全社會的日常文明修養教育。日本小學生課間加餐結束後放餐盤時,都被教育要將空奶瓶放倒,否則容易掉下來,這種細節教育使人養成文明習慣。國內日常生活中文明行爲普及、不文明行爲消失了,“丟人丟到海外”的尷尬也自然就少了。
韓國《京畿新聞》8月6日的社論稱,據稱中國政府10月將出臺的“旅遊法”中將包含有本國國民在海外旅遊影響當地公共秩序者將回國受到懲處的條款,處罰的方式是行政拘留和判處罰金。中國之所以要立法追究這些不文明行爲,是因爲認識到這些人的所作所爲嚴重影響中國形象,並持續引發各種糾紛。社論稱,事實上部分韓國遊客的不文明行爲也是存在的,比如在全世界有名的觀光名勝,想找點韓文的塗寫似乎並不困難,而在外國買春、深夜酒後高聲放歌等時有發生,泰國王宮禁菸的牌子就只用英文和韓文兩種語言標識。每個遊客在海外都是這個國家的臉面,韓國也應該學習中國製定相關法律。
《環球時報》記者7日從泰國國家旅遊局獲悉:泰中兩國正磋商於9月互免旅遊簽證事宜。泰國《世界日報》當天稱,泰國總理英拉對此表示歡迎,並讓有關部門大力推動兩國互免簽證進程。一名泰國旅遊業界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稱,“如果泰國人不歡迎中國遊客,就不會希望泰中兩國互免簽證。”(環球時報駐外記者李珍王剛紀雙城青木陶短房;環球時報記者胡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