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面是新西蘭乳企在過去的20天裏連續發生多起食品安全事件,一面是多個國產液態奶品牌傳出應聲漲價的消息。是純屬巧合還是趁火打劫?
新西蘭奶源信譽大減國內乳企難成替代品
深陷“肉毒桿菌門”的恆天然22日證實,其今年5月出口中國的一批奶粉被檢出硝酸鹽含量超標,涉事奶粉總重量42噸,這是恆天然8月以來的第三起負面事件,曾經以“純淨100%”享譽世界的新西蘭奶源也再度遭遇質疑。
國家質檢總局19日通告,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從新西蘭第二大乳品企業韋斯特蘭公司的兩批乳鐵蛋白中檢出硝酸鹽含量異常。新西蘭初級產業部發布的信息顯示,涉及的兩批次問題產品共計390公斤,硝酸鹽含量分別是610ppm和2190ppm,而根據新西蘭規定此類產品的硝酸鹽含量不得超過150ppm。根據我國國標,在嬰幼兒配方乳粉中,每千克奶粉硝酸鹽的含量應在100毫克以下。
本月初,新西蘭初級產業部宣佈,恆天然集團旗下工廠生產的約38噸濃縮乳清蛋白粉被檢測出含有肉毒桿菌毒素,這些問題乳清蛋白粉作爲原料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飲料等產品,已有部分出口至中國等海外市場。在發展改革委本月上旬對奶粉企業開出的反壟斷罰單中,恆天然也榜上有名,該集團出口斯里蘭卡的奶粉近期還被曝出雙氰胺超標。
新西蘭奶源風波不斷,中國乳企的“春天”也未必會來。多位業內專家均認爲,國內乳企欠賬太多,難以成爲中國媽媽信任的替代品。近期的種種食品安全事件最大的“贏家”是非新西蘭奶源的進口奶粉品牌,比如奶源來自德國、荷蘭等地的品牌。
記者在位於上海徐彙區的一家Ole's超市門店內,德國產的特福芬、喜寶奶粉等被放在顯眼位置,銷售人員說,歐洲產的奶粉一天要鋪多次貨,經常一上架就銷售一空。
消費者對歐系奶粉的喜愛從淘寶指數中也可以看到。特福芬奶粉最近三十天的成交指數環比上升39.4%,喜寶奶粉最近三十天的成交指數環比上升22.3%。對比國產奶粉,合生元奶粉和貝因美奶粉最近三十天的成交指數環比下降19.0%和10.3%,伊利奶粉最近三十天的成交指數環比也僅小幅上升6.2%。
國產液態奶漲價引質疑
這邊新西蘭奶源剛剛走下“神壇”,那廂國產液態奶就傳出漲價的消息。國產液態奶爲何在此時宣佈漲價?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南方高溫和北方奶牛存欄量降低,國產液態奶漲價確實有成本推漲因素的考慮,但企業應更加註重社會責任,儘可能內部消化成本。
近日,國內乳業雙巨頭蒙牛、伊利的部分液態奶產品在廣東、山東等地已經或準備漲價的消息給本來就不平靜的乳業市場扔下了一顆“炸彈”。
蒙牛公共事務系統負責人紀小東證實,蒙牛旗下的真果粒和特侖蘇產品在部分市場陸續已經提價,其中,特侖蘇的價格從每箱59元漲到62元,真果粒每盒的價格從3元漲到3.5元。紀小東表示,今年以來企業收奶的價格上漲幅度在10%左右,最高的地區有18%,另外運輸、包材等費用也在上漲。“蒙牛18個大區提價的時間和幅度並不完全一致,比如北京市場上的特侖蘇從8月1日就開始上調,時間上早於恆天然的‘肉毒桿菌門’事件的時間。”
同時,廣東部分超市稱,伊利從7月底開始漲價,例如伊利金典漲了5%。但截至記者發稿,伊利乳業的新聞聯繫人未迴應漲價消息。
液態奶提價,是不是因爲原材料成本上升的緣故?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由於南方高溫帶來的產奶量降低以及去年以來奶牛存欄量降低,國內的奶源供應一段時間以來較爲緊張,國產液態奶漲價確實有成本推漲因素的考慮。
據農業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生鮮乳的價格漲勢明顯。8月份第一週內蒙古、河北等10個奶牛主產省(區)生鮮乳平均價格3.59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上漲9.8%。
重塑中國乳業形象信息公開是第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質檢總局表示,此次硝酸鹽超標事件中是完達山乳業公司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從進口乳鐵蛋白中檢出硝酸鹽含量異常的。
與此相對的是在剛剛發生的“肉毒桿菌門”中恆天然耐人尋味的態度。恆天然集團三月即發現問題、八月才向社會公佈,長達五個月的沉默遭到了包括新西蘭總理約翰·基在內的對其拖延曝光產品質量問題的批評。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指出,國外的乳品質量並非鐵板釘釘,消費者盲目迷信國外品牌的心態亟待改變。消費者應該建立更爲科學的消費觀,科學合理地選擇嬰幼兒食品。
專家指出,對中國乳企來說,只有構建透明公開的信息披露機制,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提升質量纔可能重塑消費者對行業的信心。
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指出,食品安全不可能做到零風險,但公衆對瞞報、遲報的態度卻應該零容忍,重塑消費者的信心,應從誠信做起。(記者 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