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夢鴿還叫劉清娣的時候住在湖北沙市勝利街。在她出生的年代,勝利街是沙市最繁華的街道。劉清娣家是勝利街上普通的四口之家,父親是建築公司的工人,母親在蔬菜公司工作。夢鴿的母親參加過單位的職工歌唱比賽,夢鴿也從幼兒園開始一句一句跟著母親學唱歌。
考進沙市文工團
1979年,沙市文工團因缺少歌唱演員面向全市招收學生,當時只有十三歲的夢鴿參加了這次選拔。
經過全市選拔,沙市文工團那一年一共招了三個學員,除了夢鴿,還有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都是13歲到15歲的孩子。原沙市文工團歌唱演員劉家鳳告訴記者,像她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多數都毛毛躁躁沒有主見,但劉清娣不一樣,很有主見,演出分配給她的服裝,她自己都收拾得很好。雖然小,卻很清楚怎樣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在舞臺上表現得更好。
一邊學習專業的聲樂知識,留心老演員的演出經驗,不到17歲的夢鴿在其他方面也迅速成長起來。夢鴿的一位老同事告訴記者,夢鴿給他的印象是開竅比較早,比如說談朋友。團裡規定主要演員尤其是女演員必須在24歲以後纔能談戀愛,26歲纔能結婚。很多老演員那時都遇到過夢鴿的男朋友來接她下班,小名叫春兒,長得白白的,很帥,是內衣廠的工人。
17歲去北京闖蕩
劉家鳳告訴記者,一次同事們開玩笑,有同事說夢鴿長得蠻漂亮,就是鼻子塌了一點。沒想到小小年紀的夢鴿叉著腰回答,如果她要是鼻子高一點,有朝一日踏平全世界。同事們笑成一片,沒把她嶄露的心氣兒當回事。
夢鴿等三人以學員身份入團三四年後,按照慣例應該轉正為乾部身份了,但當時已經開始改革開放,三人轉為乾部身份的道路堵死了,只能自尋出路。
成名之後的夢鴿曾經回憶起自己第一次從長沙市來北京闖天下的情景:“那是1984年,我只有17歲,還沒有領身份證。”沙市老文工團同事則告訴記者,當時夢鴿肺支氣管生病一直沒有好,她告訴團裡是去北京治病的。來京後,夢鴿報考了社會音樂學院,選的是歌劇系,在中國歌劇舞劇院上課,租住在馬家堡的農民平房裡。夢鴿後來曾經回憶起這段時間的經歷:北京冬天為了保暖,用草繩把院子裡的自來水包起來,她買了一個水桶,早上上學前,房東用熱水把自來水管燙開,她接水,晚上六七點鍾下課,回到房間已經8點多,她再用這桶水做飯、洗用。
與李雙江的戀情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首鋼藝術團在社會上挑選團員。“我們一個老同事好像是在西四的歌廳裡聽到夢鴿唱歌,覺得還可以,就推薦給團裡。”藝術團老團員李強(化名)告訴記者,“夢鴿考慮問題比較多,問團裡戶口問題怎麼解決。最後只能是給她兩個月時間,回去補習文化課,報考中國音樂學院,定向代培。由首鋼藝術團出學費和生活費,畢業後夢鴿要在首鋼工作五年後纔能離開。”李強說。
夢鴿多年的搭檔、李雙江的學生魏金棟曾經回憶,那時李雙江也在中國音樂學院教課,對學生們很關心,他就把旁聽的夢鴿推薦給李雙江,希望李雙江能聽聽她唱歌,給一些指導。後來夢鴿在很多場合都回憶過和李雙江第一次見面的情形:“很高興他當時的第一句話,‘你的條件這麼好,唱這麼好,怎麼沒有出來啊!’意思是應該在首都歌壇嶄露頭角。我覺得這個老師很真實,很實在。”
兩年學習結束後,夢鴿按照合同約定到首鋼工作。剛開始時夢鴿工作很認真,後來就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首鋼是企業,藝術團的演員也要求坐班。夢鴿不坐班,有演出叫她,她就來,沒有演出就不來。她來的時候,有一輛部隊的車把她送來。那時候團裡還不是都知道她跟李雙江談戀愛,她不合群。”李強告訴記者。
央視老文藝工作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李雙江當時對夢鴿很關心。他那時候已離婚了,大家就想給兩人創造機會。1988年第三屆青歌賽結束後的獲獎歌手巡演,讓李雙江帶隊負責。這就是夢鴿上電視經常說的那次九寨溝定情之行。
李雙江跟夢鴿的父親同歲,比夢鴿大27歲。她父母不同意女兒找年紀這麼大的丈夫,還專門來了一次首鋼,希望工會和藝術團可以出面阻止。當時夢鴿要離開首鋼,因為工作沒滿5年,團裡拿著合同不同意。可是夢鴿走了上層路線,軍隊直接找了首鋼的一把手,團裡只好放人,連學費也沒讓夢鴿賠償。
從青歌賽到春晚
夢鴿第一次站在全國觀眾面前是1988年第三屆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獎賽,這年她進入決賽但沒有拿到名次。1990年,夢鴿繼續參加了第四屆青歌賽,位列第三名,成了央視的御用演員。
夢鴿第一次參加春晚是在1988年,她參演了第一個節目“歌曲聯唱拜大年”,同其他三位歌手一起唱了四句歌詞。參加完當年的青歌賽進入決賽,夢鴿在1989年的春晚上獨唱了湖北民歌《幸福歌》,這也是她在春晚上為數不多的獨唱。在之後的數次春晚演出中,她被人記住的是每年零點鍾聲敲響後,全國鞭炮齊鳴時,她同搭檔魏金棟的二重唱。
“以夢鴿的資質和技術,從湖北唱到今天這個地步真不容易。總政歌舞團前十位的歌唱演員可能也數不上她。如果說她靠的是李雙江的背景,民歌歌手裡有背景的多了,相比之下李雙江也不算什麼背景。”她是沙市改革開放走出來的第一個明星,每次回老家的動靜都很大,可她又疏於跟文工團老同事聯絡,這段經歷很少被她提起。見過夢鴿的人總有一個印象,她總是昂首抬頭,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