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面對渤海蒙污,普通人能做什麼?”在這樣一則簡單的網絡調查中,眾多網友轉發關注,然而回答卻是無言——“除了憤怒還能做什麼呢?”就像一顆石子投進大海聽不見回聲。
海洋污染不容忽視
老百姓在海洋保護意識上的淡漠,很大程度是源於不了解。“可能感受比較明顯的就是海洋產品數量的銳減,餐桌上的魚蝦種類少了。但除此之外,沒有獲取信息的渠道,這就更需要媒體去呼吁,社會共同去關注。”天津師范大學教授、天津市地理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李兆江教授舉了一個例子。
PM2.5(細顆粒物)在公眾中的普及,是因為每一個人都能切身地看到灰霾籠罩著城市,感受著鼻腔和喉頭的呼吸之痛。
“在眾多污染問題中,海洋污染其實是弱勢的,也容易被忽視。人們可能更多會去關注大氣污染、身邊的水污染、還有食品安全衛生等。”李兆江說。
從去年灰霾天氣肆虐北方城市,到PM2.5被納入多地空氣質量指數,再到今年環保部出臺被譽為史上最嚴格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一系列大氣污染防治綜合性規劃陸續公布將為“美麗中國”保駕護航,前後也不過一年。
這其中,民眾的關注功不可沒。
渤海養育沿岸十餘城市的過億人口,如果每一個人都認定事不關己,作壁上觀,藍色的海岸線也將離我們越來越遠。
李兆江還解釋說,肉眼看不到的是,海洋環境是自然鏈中的重要一環,比如海洋是重要的造氧區域,大氣層中的氧很大一部分並非來自陸地而是海洋,由海底的藻類植物光合作用呼出氧氣,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感覺到海邊的空氣清新。 同時,注入渤海的河流生態亟待關注,而更加隱形的是地下水的污染現狀。根據地理學的理論,地下水是溝通海洋和陸地看不到的“橋梁”,共處在一個循環體系,一方遭到污染都會牽連到另一方。
有一種力量叫做“圍觀”
驅車上百公裡從天津出發前往河北樂亭沿海地區,韓春靜和另外幾位微博達人就是去看污染的。她說:“如果這是一件大伙兒都爭著去做的事,也許我就不冒頭了。”
只有親眼看到纔能理解什麼是觸目驚心。城市裡,其實每個普通公民都是生態健康的“號脈者”。“就像中醫裡望、聞、問、切,我鼻子裡聞到的是刺鼻的氣味,我眼裡看到的是本應粉色的行道花,被飄散的灰渣覆蓋,徹底成了‘淺灰色’的花。”一路上,韓春靜和另外幾位微博達人手就沒閑著,又是拍照、又是錄像,發微博、發微信,每一條都“@”上一圈人。
“我理解的有一種支持叫站腳助威。”70後的韓春靜是本市一位普通的行政人事職員,但6、7年來,她關注城市文化遺產保護,還被市國土房管局聘為社會監督員。她覺得“自己從小就有這種韌勁兒,被同學們喊做‘活雷鋒’,喜歡幫助人,這也許就是潛在的社會責任意識。”
去年冬天,她在紅橋區三岔河口流域街拍的時候,看到有網友發布了排水口水面有污染的照片,她意識到各種公益項目之間並沒有界線,她可以關注的,除了文保還有很多。這一次,在收到“渤海早報”官博的私信後,她報名前往污染當地探訪。
在一家大型熱電廠的門口,翻滾著的泡沫多到難以令人形容,她詢問岸邊的釣魚者,老鄉回答說“魚也不吃泡沫啊。”更令她震驚的是,她和記者來到海邊,翻開沙子底下全是黑色的泥土,因為重金屬超標,海水也呈現出異樣的黑褐色。
回到天津後,韓春靜一直難以忘懷。在一次參加高校組織的建築領域的學術會議上,她遇到幾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的學者,韓春靜講述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她建議說:“環保成本投入和經濟產出的關系,這也許是老師們值得研究的好課題。”
這就是普通人能做的事,她說能做的還有很多,“如果身邊有在石油、化工、造紙等企業工作的朋友,可以先從了解怎樣排污做起。普通人可以去關注、呼吁,可以延緩破壞環境的事件,甚至可以制止。” “如果沒有公民個體的社會責任感,有些公眾事件不會得到大力的推動。最怕的就是‘樂呵樂呵得了’的心態。然而很多人擰成一股勁兒,就會產生很大的力量。”
與其抱怨不如行動起來
李兆江教授認為,面對生態環境問題,公眾應該加強關注度,行使監督權利。
在去年的“北大港東方白鸛”事件之前,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傳媒學院學生任胤並不了解濕地和候鳥。但事件發生後,他和同學們打了50元的出租車輾轉到濕地,要求成為護鳥的志願者。
這個小團隊一共有14人。他們保證每周都去一次濕地,巡護的工作是寂寞的,大部分時間裡,同學們站在空曠的濕地上,清污除網,防止投毒、獵鳥等傷害候鳥的事件發生,“看著鳥飛來又飛走,在濕地中心的萬畝魚塘裡憩息,那個場景太美了,會覺得內心很充實。”
大半年過去,任胤這名90後大學生也能認出約10種鳥類,他告訴記者,志願者們觀察,今年來北大港憩息的天鵝數量沒有往年多了,“鳥是有靈性的,它們自北向南飛過的土地和海洋,也一定是生態環境相較最好的。”與此同時,“東方白鸛”事件之後,獵鳥的行為明顯減少,很多獵鳥者也知道是違法的,而且沒有市場了,因為只要沒有人吃,就從源頭上遏制了這種違法行為。
參與到環保工作中,讓任胤認識了很多志願者。他也意識到,大學生是一支很重要的環保力量。從90後的環保意識中,也能看到青山綠水的未來。
身處大港校區,任胤常能聞到附近化工企業飄來的刺鼻氣味,“同學總抱怨,但我覺得與其抱怨不如行動起來,關注點決定思維點。同學們可以多和一些環保組織互動,將個人力量融合到大集體中。大學生們還能多宣傳,今後我們就准備在天津兄弟院校宣講候鳥知識。”
任胤告訴記者,身邊關注環保的同學人數不少,但大家大多是普通的熱心,也有個別比較懂的,“我們班有個女生就特別懂,她會通過各種渠道比如說網絡、雜志去主動關注一些環保事件,和她的興趣愛好結合在一起,暑假時還參加了國家地理主辦的一個活動。通過這類活動她也會結識很多環保人士,對於公益組織和環保的東西我倆也會經常討論。”
記者了解到,過去人們普遍重視經濟發展,輕視環境保護,過度開發和盲目發展造成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的事例屢見不鮮。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環保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比如你去問別人什麼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肯定沒多少人知道,但是該組織所提倡的‘地球一小時’熄燈活動已經為全世界所熟知。”此前,也有學者質疑,民眾個體的熄燈行為並不會大幅減少能耗,反而會對電網造成壓力。
對此,李兆江教授認為,活動更多反映的是人們關注地球、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正在加強,在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響應,能有那麼大的范圍,就一定能產生積極意義和影響。 從這點上看,我國及環渤海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亟待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公眾參與,把保護環境的權利交給公眾。這是解決中國環境問題的根本之道。”知名環保人士馮永峰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