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隨著印度火星探測器“曼加裡安”號的順利昇空,印度即將成為美俄歐之後的第四個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這是該國航天歷史上的一大步,印度媒體稱,他們已經准備迎接“史詩般的光榮”。就在不少人認為印度或將拉開太空競爭的新序幕時,質疑的聲音紛至沓來,指出國家艱難的民生狀態與其外太空的雄心格格不入,與其“要面子”,不如“要面包”。
順利昇空拉開太空競賽
當地時間5日下午2時38分,“曼加裡號”發射昇空的畫面從印度東海岸斯裡赫裡戈達島傳向全球各地。《印度教徒報》稱,經過了僅僅15個月的籌備工作,完美昇空標志著為期300天的“火星奧德賽”的啟程。
這次印度雄心勃勃的火星探測計劃,目的在於檢測火星大氣當中是否存在甲烷,從而證明火星上生命的存在。有報道指出,其實印度這一次最想證明的是,自己是亞洲第一個掌握了火星探測技術的國家。
發射當天,印度《第一郵報》就提出了問題:“火星探測會使印度在太空競賽中領先中國嗎?”同時,幾乎所有的印度媒體都在強調,印度或將成為“亞洲第一”。《印度時報》也指出,“上個世紀,太空競賽是在美蘇之間進行的,21世紀將在印度和中國之間進行。競賽的這一局讓我們感到了自豪”。俄羅斯《新消息報》6日稱,雖然在地球上無法超過中國,但印度希望在太空達到這一目標。
國家面子工程民眾驕傲
據印度媒體報道,火星飛船的順利昇空帶給民眾空前的興奮與自豪感,不少人相信,這次發射的不僅是火星探測器,更是“國家的雄心”。然而,不少西方媒體對此事件充斥著懷疑的聲音。
本次印度火星探測器的造價高達7000多萬美元,整個工程的投入為上億美元,雖然與美國即將發射的火星探測器成本相比要低得多,但已經被外界指責,當印度全國尚有3.5億貧困人口的時候,卻大搞太空探測,實屬不宜。
英國《衛報》稱,印度盧比匯率暴跌,經濟困難重重。近期印度有超過6億人受到大規模停電影響,此時為太空探索斥巨資,的確頗具爭議。
德國電臺1臺提出,印度地面上的問題要比太空中大得多,世界上每四個挨餓的人就有一個在印度。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表示,印度是一個如此矛盾的國家,它的手機多於廁所,它有全世界最好的科學家,也有世界上最低的識字率。就連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前主席奈爾都批評這次的火星探測是“國家的浪費”。
騰雲駕霧勿忘國情民生
一方面,印度每年投資在空間項目上的資金達到680億盧比,合11億美元,共成功發射了20顆在軌衛星來執行通訊和遙感任務。而另一方面,在印度有3.5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不足1.25美元;1/3的人口用不上電;最近因颶風災難剛有44人死亡;非法金融、采礦和飼料的丑聞頻發……在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的同時,花幾十億盧比發射星際探測器,是利國利民?還是加劇負擔?
不僅如此,據以往經驗,探測器成功完成使命的概率並不高,在各國實施的40次火星探測中,只有16次成功。“曼加裡安”號也因此被懷疑:相對低廉的造價和如此短暫的籌備,是否只是倉促完成的“半成品”?它能否順利通過接下來為期一年的考驗?這些潑冷水的言論讓最近信心滿滿、且已為此花費大量資金的印度又驚又怒。
探索太空,是印度用來證明自己科技實力和探尋科技能否帶來長遠利益的重要手段。同時,更是其實現地區霸主,繼而走向亞洲、走向世界大國的重要途徑。印度的發射雖有爭議但卻合理。不過,這場爭議卻也提醒了印度政府,下一次斥巨資探尋太空的時候,是否會在浩瀚無邊的天際和咫尺之遙的民生之間,再做一番權衡考量,或者在騰雲駕霧的時候,也用同樣的動力來迎戰貧困、腐敗這等亟須解決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