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8日晚間發出警告:日中“空中發生偶發事故”的可能性變得很大。此前一天,日本剛通過被稱爲“露出民族主義牙齒”的“安保三法”,安倍這番話是在打出一套“對抗中國的組合拳”後意猶未盡的即興表演,還是有意就日中建立緊急聯絡機制進行試探?各分析看法不一,但在世界輿論場上,對中日衝突、甚至是戰爭的猜測幾乎成爲一種浪潮,美國《時代》週刊專門分析“爲什麼爆發太平洋戰爭是可能的”。“世界的災難”、“全球範圍的危機”……僅想象一場把前三大經濟體都牽扯進去的“世界最高級別對抗的危險性”,就讓很多分析人士不寒而慄,但日本卻堅持往“右翼復國”的路上走且不回頭。《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一年前承諾“找回強大日本”的安倍晉三明年將推進行使集體自衛權的解禁,安倍身邊的人士表示,“今年是經濟年,2014年將成爲安保年”。
安倍“正變成總司令”
中國外交部日前針對日美對我東海防空識別區的說三道四質問說:“我們覺得有關方面的表演已經夠了,可以歇歇了。”但日本有些人顯然認爲他們的表演還不夠。據日本《讀賣新聞》19日報道,安倍晉三18日晚間出席一家電視臺的新聞評述節目時大談中國在東海劃設包括釣魚島上空在內的防空識別區問題。安倍表示,“假如中國戰鬥機飛過來的話,日本不得不立即做出判斷”,與海上保安廳和中國海警局的對峙相比,“空中發生偶發事故”的可能性變得很大。他表示,爲防止不測事態,日中有必要完善聯絡機制。報道稱,日中爲避免突發性衝突的緊急聯絡機制的磋商,在2012年因爲釣魚島“國有化”而中斷。
“安倍這番表態,是對他17日連續放出‘安保三箭’後可能造成地區緊張的情況,來試探中國的態度,爲他下一步更多的對華挑釁舉動做準備”,中國海洋安全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戴旭1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現在我們看得很清楚,安倍從一上臺開始,就準備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的充滿敵意的戰略組合拳,他的執政綱領就是要跟中國搞敵對。他上臺後,已經將中日原來的島嶼之爭演進爲全面的中日戰略之爭。
可能引發“突發事故”、“不測事態”是近來日本指責中國時常用的說法。19日,日本沖繩縣議會通過一份意見書,認爲中國劃設涵蓋釣魚島的東海防空識別區,可能引發相關海域和空域的不測事態,極其危險。該意見書聲稱,釣魚島“是沖繩縣的行政區域”,“強行改變現狀的嘗試威脅到縣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不禁感到憤怒。”
但嚷嚷着局勢危險的日本卻不斷往釣魚島附近增兵。據共同社、《朝日新聞》等媒體報道,日本海上保安廳長官佐藤雄二1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很多巡視船都被派往釣魚島周邊警戒中國船隻,已沒有多餘船隻到東京參加檢閱式,因此今年取消全國巡邏船齊聚東京灣開展檢閱及綜合訓練等活動,明年也將繼續取消。
在很多國家,政府首腦一般不衝在最前列,頻繁就某一問題發表意見,但日本是個例外。據共同社報道,安倍晉三18日在官邸與自民黨“領土相關特命委員會”主席額賀福志郎舉行會談,聲稱要在海外形成輿論氛圍,以謀求國際社會對日本立場的理解。而額賀在會談中向安倍提出建議,內容包括以首相官邸爲司令塔傳播戰略信息等。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安倍正致力於從日本首相的角色轉換爲總司令,打造一個更強大的國防建設。其中最明顯的變化是建立一個美式的國安會,該委員會從下月開始集中處理國防和外交政策,並進行危機管理。委員會的50名成員有一半是自衛隊人士,這意味着首相和自衛隊之間將有密切互動。事實上,在上任僅一年時間裏,安倍與自衛隊的互動已超過他之前的所有首相。 2014:日本“安保年”
“上任一年專注於治理經濟的安倍終於露出民族主義的牙齒”,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8日如此評論安倍。在一些西方媒體的報道中,日本的這種轉變是“咄咄逼人的中國”導致的。《紐約時報》稱,日本從戰後和平主義的立場邁出了一步,主要原因是在東海面臨中國的競爭。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稱,日本新安全戰略相當於宣告日本防禦姿態的強硬,時逢中國宣佈東海防空識別區,日本這一舉動顯然是及時的。
但《日本經濟新聞》18日報道稱,早在20年前日本的防衛官員就盯上了中國。報道稱,1994年,日本防衛問題懇談會首次對防衛大綱進行重大調整,轉向應對核開發走向表面化的朝鮮,而當時就有自衛隊官員表示“真正應該警惕的是中國”。20年前,中國無論在軍事還是經濟上都稱不上大國。不過當時日本防衛廳的相關人士表示,“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必將進軍太平洋。如果在此之前日本的防衛能力出現衰落,將被中國抓住弱點”。但當時宣揚“中國威脅論”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不被認可,最後不得不挑出“朝鮮威脅論”這個不得已的辦法。
“爲什麼爆發太平洋戰爭是可能的?”美國《時代》週刊則把中國和日本之間危機的根源追得更遠。該雜誌文章稱,中日正在發生着一場危險的外交危機。從表面上看,兩國是關於太平洋上一些無人居住島嶼的爭端,但是從深層次來看,這件事卻可以追溯到75年前,包括戰爭、殘忍的屠殺、強姦和歷史反思。
巴基斯坦《黎明報》19日稱,安倍究竟是危險的軍國主義者還是現代改革者?安倍的批評者稱,安倍不知悔改的右翼民族主義主張已經把東亞局勢推到懸崖邊上。報道認爲,由於第一次做首相時的慘痛經歷,安倍在這一任期內似乎決意保持一個謹慎的態度以堅持到2015年,避免重複過去的錯誤。但是對一個觀點強大的人而言,這種剋制好像不太自然,也很有可能不可持續。
事實上,“安倍經濟學”的熱度已經被“安倍軍事學”所取代。《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安倍身邊的人士表示,“今年是經濟年,2014年將成爲安保年”。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19日參加朝日電視臺衛視節目時表示,“我認爲,首相安倍晉三希望把日本變爲‘普通國家’。”菅義偉稱,爲保護國民有必要解禁集體自衛權。
“世界最高級別的對抗”
“中國和日本已走過不歸點”,“俄羅斯之聲”電臺稱,中日相互對抗已經走得很遠,在日本國家安全政策中,軍事公開凌駕於其他方面。日本積極進行各項軍事建設,總的邏輯是遏制中國。
日本《沖繩時報》19日社論稱,日中兩國都在努力成爲強國,但是日本新的國家安保戰略讓兩個鄰居積攢對對方的不信任和警戒之心,遲早會招致軍事上的衝突。社論抱怨稱,沖繩在返還回日本之前的冷戰時期,被稱作是“太平洋的要塞”,東西冷戰結束也沒有給沖繩帶來和平,沖繩返還日本後承擔的軍事負擔一點沒有減輕,現在不得不對中日衝突會將沖繩戰場化感到擔憂。
對東亞爆發戰爭的議論近幾天幾乎成爲一股浪潮。英國著名政治博客網站“left foot forward”的文章稱,東亞上空危機四伏,塞滿軍用飛機。在這樣的緊張局勢下,一個小事件就可能引發中日甚至中美兩個大國的衝突。文章說,從西方媒體的報道看,下一場世界戰爭即將在此爆發,中國將是始作俑者。然而,中國並沒有做什麼非同尋常的違反國際法的舉動。相反,日本否定過去的戰爭罪行並堅決拒絕承認東海的那幾個島嶼的爭議性是有違正義的。
“這些衝突威脅世界和平”,德國《焦點》週刊19日的報道稱,除了克什米爾、戈蘭高地外,東海爭議島嶼也成了“太平洋的火藥桶”。這將是“世界最高級別的對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抗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三大經濟體。
日本真的做好戰爭準備了嗎?俄羅斯《觀點報》19日的文章認爲,日本是正在爲戰爭做準備。英國廣播公司稱,根據日本憲法,該國不能有任何陸軍、海軍或者空軍,日本卻花費鉅額資金在國防上。今年大約是600億美元,和英法的軍費開支差不多。事實上,日本確有軍隊而且是一個大型且現代化的軍隊。但《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認爲,即使日本大幅增加軍費,“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遠落後於中國。日本仍然沒有核武器、彈道導彈或者巡航導彈、戰略轟炸機、航空母艦,以及一個超級大國所擁有的其他標誌,所以解放軍可以放心地睡覺。”
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東亞發生戰爭的可能性確實在增加。但安倍不是現在就想打,他目前在做的是把日本推向與中國戰略競爭的軌道,在外交安全和經濟上與中國全面競爭,實施對中國防範和包圍的戰略,利用這個戰略來實現他的右翼復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