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80後的董雪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古代戰鬥裝備迷”,他不僅收藏了上百件古代戰鬥裝備,還親手製作古代盔甲和兵器。穿上自制的裝備,帶領100多位盟友到戶外來一場格鬥,成了小董每個月最忙的事。忙裏偷閒的時候,小董還爲播出的古裝劇挑毛病。
收藏上百件古代戰鬥裝備
昨天,記者在南開區一處別墅內見到了董雪峯,1.8米的大個兒,微胖的身材再配上一副黑框眼鏡,文質彬彬,相比起一個熱愛兵器裝備、跆拳道黑帶二段的習武之人,29歲的小董留給人的第一印象更像個學者。走進小董的收藏室,各種各樣的古代裝備便讓記者應接不暇,頭盔、盔甲、弓箭、戰旗、各式刀劍等古代戰鬥兵器有上百件。
“這些兵器裝備都是原汁原味復原的,是我和朋友們做的。”幾年前小董留學德國,從小喜歡戰鬥兵器的他對古代歐洲戰爭頗感興趣。在國外參加了幾次復原古代戰鬥的活動後,小董決定將這項活動引入中國。要想接近古代戰鬥,首先就要有古代的裝備。於是他開始了兵器、裝備的研究。查資料、與隊友交流、自學制作,保證每件裝備都是原汁原味復原。
全身裝備重達20公斤
採訪中,他從裝備箱裏拿出一件白色的棉甲、一件鐵環編制的“鋼鐵衣”。小董雖然人高馬大,但拿起這件“鋼鐵衣”還是頗費力氣,走了四五米就不得不放下稍作休息。這件“鋼鐵衣”約有3萬個鐵環,環環相扣編制而成,把它套在棉服外面能夠有效地防止兵器的拖割。而在鎖甲外面,小董還配上紅色罩袍。再配上鐵手套、四肢鑲板皮甲、肩甲、鞋甲、胸甲和頭盔,一個13世紀西歐版戰士就躍然眼前了。
配備好以後,小董決定爲記者親身試穿一下。從裏到外一件一件,爲了加快穿着速度,記者只好幫忙舉起10多公斤的鎖甲,再幫他把護腕、護膝等扣緊,整套衣服穿上去竟用了半個小時。小董告訴記者,一般古代戰士除了有過人的力氣外,還得熟悉穿衣服的步驟,穿衣服的時間基本控制在五六分鐘以內。
穿上這套衣服的小董搖身一變成了一個“鋼鐵俠”。但走起路來卻比較緩慢,整套裝備重達20公斤,加上手裏的武器就要30多公斤。“穿上它就不想動了。”小董說。裝備中最重的就是鎖甲,也是製作最費時的。購買鐵環,再按照穿着者的身材丈量尺寸,最關鍵的是把鐵環逐一扣接,3萬多個鐵環扣上後還得用夾子夾緊,僅一件鎖甲小董和朋友就用去3個月的時間。
古戰場津城復原
如今董雪峯和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組建了國內最大的古代戰鬥隊,400多位羣成員遍佈世界各地。成員中有學過日本劍道的,有開發格鬥電子遊戲的,還有自學制作盔甲和兵器的。
有了“真刀真槍”,就要“實戰”,穿上自制裝備,排兵佈陣,他們會定期在室外進行一對一或小團體真人作戰。團隊完全復原古代的戰鬥方式,有時100多人戰場“肉搏”的場面血腥又壯觀。“也許戰鬥的場面只有幾分鐘,但讓我帶有一種向歷史致敬的尊重。”小董說。
吐槽古裝劇漏洞大
對於中國古代戰鬥裝備,小董更是瞭如指掌。他拿出了類似錢幣形狀的一串串甲片,這些甲片鉚接在一起就成了唐朝時的戰甲札甲,相比起同時期歐洲的一些裝備,他的貼身性和防禦性更強,能阻擋50磅弓弩的射擊,唐朝時中國在裝備上要領先歐洲一兩百年。
正是由於對古代中式裝備的瞭解,忙裏偷閒時小董有個愛好,就是爲古裝劇“挑刺兒”。近來熱播的某古裝劇中,將軍的肩甲上會立着象徵威嚴的獸類標誌。但小董告訴記者,這種獸肩在真實的古代鎧甲上並不存在。此外大部分影視劇中,無論主角是否在戰場上,隨時隨地都穿着戰甲,其實在古代,士兵只有在戰場上纔會穿戰甲。“錯誤比比皆是,看上去無傷大雅,但實際上不但誤導了觀衆,更是一種文化上的偏離。”小董說。王曾實習生馮夢笑